子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
子曰: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矣。是故君子议道自己,而置法以民。
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子言之: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中心憯怛,爱人之仁也:率法而强之,资仁者也。《诗》云:“丰水有芑,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哉。”数世之仁也。《国风》曰:“我今不阅,皇恤我后。”终身之仁也。
子曰:仁之为器重,其为道远,举者莫能胜也,行者莫能致也,取数多者仁也,夫勉于仁者,不亦难乎?是故君子以义度人,则难为人;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已矣。
译文:
孔子说:用德行回报怨恨,就能宽厚自身的仁德;用怨恨回报德行,那就会成为受到刑法制裁的人。
孔子说:没有欲望却喜好仁的人,没有恐惧却厌恶不仁的人,这样的人是天下独一无二的。因此君子讨论的是道义,而设置的是法律以管理百姓。
孔子说:仁有三种,与仁同功而情感不同。与仁同功,那么仁的含义就不知道了;与仁同过,然后才能知道仁的含义。仁者安于仁,智者利于仁,畏惧罪责的人强于仁。仁者居于右边,道者居于左边。仁者是人,道者是义。厚于仁的人薄于义,亲和但不尊贵;厚于义的人薄于仁,尊贵但不亲近。道有至高的境界,义有考核的标准。至道能够称王,义道可以称霸,考核的道则无过失。
孔子说:仁有几种表现,义也有长短大小之分。内心充满悲痛,这是爱护他人的仁德;率领民众遵守法则,这是依靠仁德的人。《诗》说:“丰水之上长着芭蕉树,武王难道不任职吗?留给子孙谋划,让他们像大雁一样地飞翔,武王伟大啊。”这是数代仁德的表现。《国风》说:“我如今不能自省,担心我死后的事。”这是一生的仁德表现。
孔子说:仁是一种重要的东西,它的道义深远,举重物莫能胜,走路莫能到达,取其数多的为仁,勉励于仁的人不也是很困难吗?因此君子用道义来度量别人,那么别人就难以接近他;用别人的品行来衡量别人,那么贤人就可以被识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