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虞夏之道,寡怨于民;殷周之道,不胜其敝。
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
子言之曰:后世虽有作者,虞帝弗可及也已矣;君天下,生无私,死不厚其子;子民如父母,有よ怛之爱,有忠利之教;亲而尊,安而敬,威而爱,富而有礼,惠而能散;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忠而不犯,义而顺,文而静,宽而有辨。《甫刑》曰:“德威惟威,德明惟明。”非虞帝其孰能为此乎?
子言之:事君先资其言,拜自献其身,以成其信。是故君有责于其臣,臣有死于其言。故受禄不诬,其受罪益寡。
子曰:事君大言入则望大利,小言入则望小利;故君子不以小言受大禄,不以大言受小禄。《易》曰:“不家食吉。”
子曰:事君不下达,不尚辞,非其人弗自。《小雅》曰:“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谷以女。”

《表记》第三十二

孔子说:“虞夏时代的政治,人民没有怨言;殷周时代的政治,却有很多弊端。”

孔子说:“虞夏时代的质朴,殷周时代的文饰,是最高的典范。但虞夏的文饰不能掩盖其质朴,殷周的文饰也不能掩盖其质朴。”

孔子又说:“后代虽有一些作者,也达不到虞帝的高度。虞帝统治天下时,生时不偏私,死后不厚葬儿子。对待百姓如同父母,有慈爱之情,有忠义之教;亲近而尊贵,安稳而敬重,威严而又爱护,富有而且有礼节,仁惠而又能分赠;他们的君子尊崇仁义,以谦恭畏惧道义为耻,忠诚而不犯上作乱,守正而不违背礼义,温和而又能静居,宽弘而有辨别能力。《甫刑》说:“德行与威势相结合才能达到威慑的效果,道德光明才能使人明辨是非。”这难道不是虞帝能做到的吗?

孔子又说:“侍奉国君先要积累他的恩德,然后才去拜见他并献上自己的生命,这样就能建立信任。所以国君对臣下有要求,臣下就不怕死亡;因此国君不会欺骗臣下,臣下受罪的机会就会减少。”

孔子说:“侍奉国君不能接受小恩小惠而要求大利,也不能接受大利而要求小利。所以君子不接受小利而接受大利,也不接受大利而接受小利。《易经》说:‘不贪小利是吉利的。’”

孔子又说:“侍奉国君不可不谦虚谨慎,不可过分讲究言辞修饰,如果不适合当官的人就不要勉强去做。”《诗经·小雅》说:“恭敬地对待你的职位,正直地行使你的权利,神灵一定会听从你的。希望你能够顺从天命,得到上天赐给的幸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