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讠阎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子曰:唯天子受命于天,士受命于君。故君命顺则臣有顺命;君命逆则臣有逆命。诗曰:“鹊之姜姜,鹑之贲贲;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诗句:

1 子曰:事君远而谏,则讠阎也;近而不谏,则尸利也。

  • 译文:孔子说:对君王远在一边的时候劝谏,这是尽忠的表现;接近君王但不劝谏,这是贪图权势的表现。
  • 注释:讠阎(xiān),尽忠的意思。尸利,贪图权势的意思。
  1. 子曰:迩臣守和,宰正百官,大臣虑四方。
  • 译文:孔子说:身边的大臣要维护和谐,宰相要管理百官事务,大臣要为朝廷考虑四方的情况。
  • 注释:迩臣,指身边的大臣。守和,保持和谐。宰,宰相之意。正百官,管理百官。虑四方,考虑四方的情况。
  1. 子曰:事君欲谏不欲陈。《诗》云:“心乎爱矣,瑕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译文:孔子说:臣子想要规劝君主但不想直接说出来。《诗经》说:“心中充满了对你的爱意,哪里还会用‘坏地方’来指责呢?把这份感情深深地藏在心中,什么时候能忘记你呢?”
  • 注释:《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各种诗歌。这句诗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即对君主的深深眷恋和担忧。
  1. 子曰:事君难进而易退,则位有序,易进而难退则乱也。故君子三揖而进,一辞而退,以远乱也。
  •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时难以进升却容易退出,那么地位就会井然有序,容易进升却难以退出就会造成混乱。所以君子会先向君主三次行礼然后才进言,只说一句辞令就退下,以此来远离祸乱。
  • 注释:三揖而进,三次行礼表示敬意后进言。一辞而退,一句简短的辞令表示谦逊后退下。位有序,地位井然有序。易进不易退,容易进升而难以退出。
  1. 子曰:事君三违而不出竟,则利禄也,人虽曰不要,吾弗信也。
  •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三次违抗而不外出到国境之外,那么就能获得俸禄。别人虽然说他不要,但我不相信。
  • 注释:三违,三次违背。出竟,外出到国境之外。利禄,指俸禄、赏赐等物质利益。人虽曰不要,别人虽然说你不要这样做,但我不相信。
  1. 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终。
  •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要谨慎地开始而恭敬地结束。
  • 注释:慎始,谨慎地开始,表示从一开始就要认真对待。敬终,恭敬地结束,表示结束时要保持尊敬的态度。
  1. 子曰:事君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而不可使为乱。
  •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可贵可贱,可富可贫,可生可杀,却不可以使他们发动叛乱。
  • 注释:可贵可贱,既可以高贵也可以低贱。可富可贫,既可以富裕也可以贫穷。可生可杀,既可以生养也可以杀戮。不为乱,不可以让他们发动叛乱。
  1. 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易》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 译文:孔子说:侍奉君主时不会躲避艰难险阻,朝廷里也不会回避卑贱的工作。处在职位上却不去承担责任,那就是乱政。所以如果君主使臣子得到志向,就要谨慎地思考后再跟随他;如果不这样,就需要仔细思考后再跟随他,直到事情办完再退下朝堂,这样才能显示臣子的忠诚。《周易》说:“不做诸侯的官也不做王侯的官,而是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 注释:军旅不辟难,不会躲避艰难险阻。朝廷不辞贱,不会回避卑微的差事。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处在职位上却不去承担责任。不事王侯,不做诸侯的官也不做王侯的官。高尚其事,专心于自己的事业。不事王侯高士事,不从事诸侯的官也不做王侯的官。高尚其事,专心于自己的事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