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圹而归,不敢入处室,居于倚庐,哀亲之在外也;寝苫枕块,哀亲之在土也。故哭泣无时,服勤三年,思慕之心,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

或问曰:「死三日而后敛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敛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敛者,以俟其生也;三日而不生,亦不生矣。孝子之心亦益衰矣;家室之计,衣服之具,亦可以成矣;亲戚之远者,亦可以至矣。是故圣人为之断决以三日为之礼制也。

或问曰:「冠者不肉袒,何也?」曰:冠,至尊也,不居肉袒之体也,故为之免以代之也。

然则秃者不免,伛者不袒,跛者不踊,非不悲也;身有锢疾,不可以备礼也。故曰:丧礼唯哀为主矣。女子哭泣悲哀,击胸伤心;男子哭泣悲哀,稽颡触地无容,哀之至也。

诗句解析

  • 问丧第三十五:此句是诗的开始,表明接下来将解答关于丧礼的问题。

译文

当一个人去世后下葬时返回家中,他不敢进入卧室去守孝,而是住在倚庐,这是因为哀亲之情使他觉得亲人还在;他寝卧之时枕着土块,这是因为哀痛之情使他觉得亲人还在地上。所以哭泣没有固定的时刻,服丧三年,思念亲人之心,是孝子之志,也是人情之实。

注释

  • 成圹而归:下葬之后回家。
  • 处室:居室,这里指卧室。
  • 倚庐:简陋的住所或小屋子,用来守孝的人可以暂住。
  • 寝苫枕块:古人为死者准备的丧服,即睡在草荐上,枕着土块。
  • 匍匐:爬行的样子,形容极度悲哀。
  • 若将复生然:好像亲人还活着。
  • 夺:剥夺。
  • 俟其生:等待亲人复活。
  • 家室之计:家庭生活安排。
  • 衣服之具:丧服和丧礼用品。
  • 亲戚之远者:指远离家的亲戚。
  • 冠:古代成人礼戴的帽子。
  • 肉袒:袒露上身,通常表示哀悼。
  • 免:古时候的一种头饰。
  • 锢疾:指残疾或疾病。
  • 无容:无法容忍。
  • 击胸伤心:捶胸顿足以表达悲痛。
  • 稽颡:额头触地叩拜。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丧礼中对于哀悼方式和情感表达的重视,通过具体的丧礼行为来表现对亡者的深深哀思。诗人通过问答形式,展现了对丧礼习俗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传达了亲情的重要性及人们对死亡的不同感受。这种情感的细腻描写不仅体现了儒家文化中重视孝道的思想,也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失去亲人时的真实情感反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