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学记第十八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这段文字是《礼记·学记》中的第十八篇,主要论述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以下是对这段文本的逐句释义及其注释:

  1. “发虑宪”
  • 意义:指寻求善良的人才和制定合理的制度。
  • 注释:宪即法度。
  1. “求善良”
  • 意义:寻找并招揽具有良好品质和才能的人才。
  • 注释:善良指良好的品德。
  1. “足以謏闻”
  • 意义:能够被少数人知晓。
  • 注释:謏之言小。
  1. “就贤体远”
  • 意义:能够影响大众但又不至于完全改变民众的风气。
  • 注释:体远指广泛的传播。
  1.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
  • 意义:君子想要通过教育来改变民众的习俗和行为。
  • 注释:君子即有道德修养的人。
  1. 玉不琢,不成器
  • 意义:比喻人如果不经过学习和磨练,就无法成为有用之才。
  • 注释:玉指美好的东西。
  1. “人不学,不知道”
  • 意义:比喻人如果没有接受过教育,就会一无所知。
  • 注释:人指普通人。
  1. “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 意义:古代的帝王建立国家、治理人民,都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一种古籍)中关于帝王教育政策的篇章。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意义: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吃,也无法知道它的真正味道。
  • 注释:旨意即食物的真正味道。
  1.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意义:即使有最高的智慧,如果不学习,就不会知道它的好处。
  • 注释:至道指最高深的学问或道理。
  1. “故学然后知不足”
  • 意义:只有通过学习,才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 注释:知不足指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1. “教然后知困”
  • 意义:只有在教育的过程中,才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性。
  • 注释:知困指认识到自己的局限。
  1. “故曰教学相长也”
  • 意义:因此说教育者和学习者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其中提到了教育的双向性。
  1. “古之教者,家有塾”
  • 意义:古代的教育者在家中设立了学堂。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教育的场所和设施。
  1. “党有庠”
  • 意义:在乡村地区设有学校。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乡村教育的形式。
  1. “术有序”
  • 意义: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明确有序。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管理的原则。
  1. “国有学”
  • 意义:国家设立专门的学校来教育和管理学生。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国家教育系统的规模和特点。
  1. “比年入学”
  • 意义:每年定期向学生们招生入学。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的教学安排。
  1. “中年考校”
  • 意义:每过一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和评估。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
  1. “一年视离经辨志”
  • 意义:第一年主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目标方向。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新生的第一年教育内容。
  1. “三年视敬业乐群”
  • 意义:第三年主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1. “五年视博习亲师”
  • 意义:第五年注重让学生深入学习并亲近老师指导。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的深入学习要求。
  1. “七年视论学取友”
  • 意义:第七年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互相学习。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进行互动学习的方式。
  1. “谓之小成”
  • 意义:完成上述阶段的学习后,可以被认为是初步的成功。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
  1. “九年知类通达”
  • 意义:经过长时间的学习,达到全面了解知识的境界。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学业成果的综合评价。
  1. “强立而不反”
  • 意义:具备了坚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目标。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描述了古代学校对学生人格形成的影响。
  1. “故曰教学相长也”
  • 意义: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过程。
  • 注释:《兑命》是《尚书》中的一篇文献,强调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这段文本不仅总结了古代教育的理念和实践,还体现了教育对于培养社会成员、塑造文化传统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体系和文化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