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问曰:「免者以何为也?」曰:不冠者之所服也。《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缌者其免也,当室则免而杖矣。
或问曰:「杖者何也?」曰:竹、桐一也。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为母削杖–削杖,桐也。
或问曰:「杖者以何为也?」曰: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则父在不敢杖矣,尊者在故也;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堂上不趋,示不遽也。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礼义之经也,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诗句解读
- 问丧第三十五:此诗可能是《礼记》中的一篇,讨论关于丧礼的礼节。
- 或问曰:提问者提出问题。
- 免者以何为也?:询问免丧(脱去丧服)的标准是什么。
- 不冠者之所服也:根据礼仪规定,未满十八岁的人不需穿孝服。
- 《礼》曰:“童子不缌,唯当室缌。”:引用《礼记》中的句子来解释。
- 缌者其免也:表示只有亲属之间的丧礼,如兄弟姐妹间才会免去一些丧服。
- 当室则免而杖矣:家中直系亲属去世时,即使没有服完丧期也会因为失去亲人而免掉丧服,并需要拄拐杖。
- 或问曰:提问者继续提出问题。
- 杖者何也?:询问拄杖的原因。
- 竹、桐一也:竹子和梧桐木制作杖,强调材质的一致性。
- 故为父苴杖——苴杖,竹也:因此用来给父亲做手杖。
- 为母削杖——削杖,桐也:因此用来给母亲做手杖。
- 或问曰:提问者再次提出问题。
- 杖者以何为也?:询问拄杖的原因。
- 孝子丧亲,哭泣无数,服勤三年:表达了对逝去亲人深深的哀痛和长时间的悼念。
- 身病体羸,以杖扶病也:因悲痛过度导致身体虚弱,用拄杖来支撑自己的身体。
- 则父在不敢杖矣:如果父亲在世,子女不敢用杖拄地;表明尊敬。
- 堂上不杖,辟尊者之处也:因为堂上的尊贵者存在,所以不能用杖。
- 堂上不趋,示不遽也:因为堂上没有急迫的情况,所以不用快步行走。
- 此孝子之志也,人情之实也:这是孝顺儿子的真实想法,也是人情世故的体现。
- 非从天降也,非从地出也,人情而已矣:这些规范并非来自天上或地上的神灵所赐予,而是人们基于感情和道德标准所形成的行为准则。
译文
- 有人问:“为何要免除丧服?”回答是:“未戴孝帽的人穿着这种衣服。”
- 问:“用什么材料做杖?”回答:“都是竹木一类。”
- 问:“为什么要拄杖?”回答:“因为孝子悲痛过度。”
- 问:“为什么父母在世时不敢拄杖?”回答:“因为怕冒犯到长辈。”
- 问:“为什么不能快步走?”回答:“表示不要匆忙。”
- 问:“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回答:“这反映了孝顺儿子的真实想法,也是人情世故的体现,而非天意或者地气。”
赏析
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深入探讨了丧礼中的一系列细节,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对于丧礼的严格规范和孝顺文化的重视。诗中不仅解释了丧礼中的各种仪式和规矩的起源与意义,还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孝道的深刻内涵。通过对竹制和桐制手杖的使用,以及不同场合下使用杖的行为规范的描述,展示了古代社会对亲情、尊重长辈及维护社会秩序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