孺子穔之丧,哀公欲设拨,问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犹设之。」颜柳曰:「天子龙輴而椁帱,诸侯輴而设帱–为榆沈故设拨;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
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为妾齐衰,礼与?」公曰:「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虞而立尸,有几筵。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军有忧,则素服哭于库门之外,赴车不载橐韔。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
《礼记·檀弓下》译文及注释
原文:
礼记 · 檀弓下
孺子穔之丧,哀公欲设拨,问于有若,有若曰:「其可也,君之三臣犹设之。」颜柳曰:「天子龙輴而椁帱,诸侯輴而设帱–为榆沈故设拨;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
悼公之母死,哀公为之齐衰。有若曰:「为妾齐衰,礼与?」公曰:「吾得已乎哉?鲁人以妻我。」季子皋葬其妻,犯人之禾,申祥以告曰:「请庚之。」子皋曰:「孟氏不以是罪予,朋友不以是弃予,以吾为邑长于斯也。买道而葬,后难继也。」仕而未有禄者:君有馈焉曰献,使焉曰寡君;违而君薨,弗为服也。虞而立尸,有几筵。卒哭而讳,生事毕而鬼事始已。既卒哭,宰夫执木铎以命于宫曰:「舍故而讳新。」自寝门至于库门。二名不偏讳,夫子之母名征在;言在不称征,言征不称在。军有忧,则素服哭于库门之外,赴车不载橐韔。有焚其先人之室,则三日哭。
注解与赏析:
1. 解读“孺子穔之丧”:
- 哀公欲设拨:哀公打算为孺子举行一种仪式(拨),询问有若。
- 有若回答:“这是可以的。”
- 颜柳的评论:颜柳认为国君的三个臣子还保持着古代的礼节,因此认为国君的行为不合适。
- 哀公和有若的对话:哀公询问是否应该设立这个仪式,有若的回答暗示了古代礼仪的复杂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有若和颜柳的观点:两人都从维护传统礼仪的角度出发,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礼仪规范的特点。
2. 解读“悼公之母死”:
- 悼公的母亲去世:悼公的母亲去世,哀公为了表示哀悼而为她穿孝服。
- 有若的回应:“这是可以的,国君可以为妾穿孝服。”
- 颜柳的反驳:颜柳认为国君因为娶妻而失去母亲的哀痛是不合适的,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孝道观念。
- 悼公的行为:悼公为了表示哀悼,穿着孝服,但被有若指出这样做不恰当。
- 有若和颜柳的讨论:通过对话揭示了儒家关于丧礼的不同观点,反映出不同的礼仪观念和道德标准。
3. 解读“季子皋葬其妻”:
- 季子皋的妻子去世:季子皋的妻子去世,他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葬礼。
- 触犯禁令的行为:季子皋违反规定烧掉了自己先人的墓地,引发了哀悼。
- 有若和颜柳的态度:二人对季子皋的行为表示不满,认为他的行为不当且不遵守古代礼仪。
- 季子皋的反应:季子皋辩解说孟氏没有怪罪他,朋友也没有抛弃他,说明他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无奈。
- 有若和颜柳的批评:两人对季子皋的辩解不以为然,强调了遵守传统礼仪的重要性。
总结与思考:
通过《礼记·檀弓下》的内容,我们了解到古人对于丧葬仪式的重视程度和礼仪规范。《礼记》作为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先秦时期礼仪制度的产生、内容以及变迁,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这些故事不仅展示了古代社会的礼节规范,还反映了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通过这些故事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从而更加尊重传统、珍视历史、传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