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庄子死,赴于鲁,鲁人欲勿哭,缪公召县子而问焉。县子曰:「古之大夫,束脩之问不出竟,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且且臣闻之,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公曰:「然,然则如之何而可?」县子曰:「请哭诸异姓之庙。」于是与哭诸县氏。仲宪言于曾子曰:「夏后氏用明器,示民无知也;殷人用祭器,示民有知也;周人兼用之,示民疑也。」曾子曰:「其不然乎!其不然乎!夫明器,鬼器也;祭器,人器也;夫古之人,胡为而死其亲乎?」公叔木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游。子游曰:「其大功乎?」狄仪有同母异父之昆弟死,问于子夏,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鲁人则为之齐衰。」狄仪行齐衰。今之齐衰,狄仪之问也。
陈庄子赴鲁,鲁人欲勿哭。县子问之,曰:“古之大夫,束修之问不出竟,虽欲哭之,安得而哭之?今之大夫,交政于中国,虽欲勿哭,焉得而弗哭?” 夫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
注释:
《礼记·檀弓上》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弟子关于丧事礼仪的讨论和实践。《檀弓上》的内容主要围绕丧葬礼仪展开,通过对古代和现代礼仪的不同处理方式的对比,探讨了礼制的意义和作用。文中通过具体案例来阐述不同时代、不同身份的人对待丧事的态度和礼仪,反映出儒家对于礼的重视和规范。
赏析:
《檀弓上》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内容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礼”的重要性,强调了礼仪在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中的作用。同时,该篇也通过具体的实例,展示了礼仪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