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说。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虡。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译文:
齐国的宣王召见颜斶,说:“你过来!”
颜斶也回答说:“大王过来!”
齐宣王不高兴了。
左右的人说:“大王是人君,而颜斶是人臣。大王叫你过来,也叫他过来,可以吗?”
颜斶回答说:“我之所以走到大王面前,是因为仰慕权势;您之所以走到我面前,是因为追求贤士。假如让我来追求权势,不如让您来追求贤士。”
宣王发怒地说:“先生看重权势呢?还是看重贤士呢?”
颜斶回答:“看重的是贤士,因为权势并不是最重要的。”
宣王问:“有话可以解释吗?”
颜斶答道:“有的。从前秦朝攻打齐国时,下令说:‘有谁胆敢离开柳下季坟墓半步去打柴的,一律处死不赦。’又下令说:‘谁能砍下齐王的脑袋,封他为万户侯,赏金千镒。’由此看来,活捉大王的头,还不如为死去的贤士守坟哩。”
齐宣王沉默不语,面带不快。
左右的人都说:“大王,请大王过去!大王占有千乘车马的土地,建起千石钟、万石鼓等乐器和建筑,天下的士子,讲仁义的都是来侍奉您;能言善辩的人也都来进言;无论是东还是西,南或者北,没有谁敢不服从您的命令。求得各种东西无不应有尽有,百姓也没有不亲附您的。如今那些地位高的士子,竟然自称为平民百姓;他们徒步在田间劳作,低下身份时却住在乡下贫民区、监门官舍里,地位低贱到极点。这也太过分了吧!”
赏析:
这首诗出自《战国策·齐宣王见颜斶》一文,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则历史故事。诗中通过描述齐宣王与颜斶之间的对话,展示了当时社会中对权势和士人价值的不同认识和评价,以及社会等级观念的深刻影响。
诗的首句“齐宣王见颜斶”,便设定了整个故事的背景。齐宣王作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国家的意志和态度。而颜斶则是普通的一介之士,他的行为虽小,但其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却值得人们深思。
接下来的四句,是颜斶对齐宣王的回应。颜斶首先强调了自己选择站在齐宣王面前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权势。然而,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齐宣王的做法并不值得效仿。他以秦朝攻齐时的令牌为例,指出如果齐宣王真的像秦朝那样追求权势,那么他也会像那些被斩首的贤士一样,被世人所唾弃。颜斶的言论不仅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还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对权势的盲目追求和对真正价值的漠视。
接下来五句,是齐宣王的反应。他先是表示出不满和愤怒,然后询问为何会如此。颜斶的回答则进一步揭示了他对权势的看法。他认为真正的贤士并不看重权势,而是看重他们的品德和才能。而齐宣王虽然拥有强大的权力,却无法得到真正的士人的尊重和追随。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颜斶的智慧和见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对士人的轻视和误解。
最后四句,是齐宣王的沉默和反省。他被颜斶的见解所打动,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和不足,并表示愿意改正并重新赢得士人的尊重和信任。然而,此时的他已失去了颜斶的支持和帮助。
这首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战国时期士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风貌。它不仅是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启示和警醒。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