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诗句:
战国策 · 齐宣王见颜斶
颜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中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穀,是其贱必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傅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译文:《战国策》中提到齐国的宣王会见颜斶(一种古代的官员),颜斶回答说:“不对呀。我听说古代的大禹时代,有众多的诸侯国家。为什么呢?因为道德高尚的政策能够获得贤能之士的支持。因此舜从农田中走出来,出身于乡野鄙陋之地,却最终成为了天子。到商汤的时候,诸侯国家达到三千。如今的时代,能坐在国君位置上,总共只有二十四个。由此看来,难道不是得失的策略吗?如果慢慢地消灭了他们,那么当国家灭亡时,那些想要做小官、平民的人还能有吗?所以《易传》不是说吗:‘处于上位但没有得到实际利益,只是喜欢自己的名声的话,一定会因为骄傲和奢侈而招来灾祸。’这就是说没有实际成果却喜欢自己名声的人会被削减,没有德行却希望得到好处的人会贫穷,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人会受到耻辱,最后必定会遭受灾祸的。’所以说:‘夸耀功绩而不建立实际成果,追求虚无的愿望却不实现。’这些都是因为过分追求名声而实际上并不具备实质德行的人。所以尧有九个辅佐大臣(贤臣),舜有三个朋友(挚友),禹有三个助手(亲信),商汤有三位辅佐(辅助大臣),从古到今能够虚名远播于天下的,是没有的。因此君王没有理由因为频繁地询问而感到羞耻,也没有理由因为向下面学习而不感到羞愧;这就是为什么能够完成道德修养并且在后世扬名的原因,像尧、舜、禹、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所以说:‘真正的无形者是无形之主;真正的空虚事物是事物的本源。’如果上面的人看到它的本源,下面的人了解它的源头,那么圣人又怎么会不吉祥呢!老子说:‘即使地位尊贵,也一定要以地位卑下为基础;即使地位高贵,也一定要以地位低微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是孤家寡人或不谷,这其实是他们地位卑下的基础呀!这不是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而是因为地位低下而自以为高贵的人。尧把舜传给了禹,舜将禹传给了傅说,周成王把国家托付给了周公旦治理,这些历代君主都能被称为明君,这是因为他们懂得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啊!所以说:‘没有实体的事物,实际上是存在的;没有起源的事情,实际上是有根源的。’如果上面的人能看到事物的根源,下面的人能通晓事物的源头,那么圣人又怎么会不吉祥呢?老子说:‘即使地位尊贵,也必须以地位卑下为基础;即使地位高贵,也必须以地位低微为基础。’所以侯王自称是孤家寡人或不谷,这其实是他们地位低微的基础呀!这并非是因为那些地位低下的人,而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地位低下而尊贵士人。尧将舜传给了禹,舜又将禹传给了鲧(古代的一个官职),周成王将国家托付给了周公旦治理,历代君主都能够称道自己是明君,这是因为他们知道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啊!所以说:‘无形者,实际上是存在的;空虚事物的根源是事物的本源。’如果上面的人能看到事物的本源,下面的人能够通晓事物的源头,那么圣人又怎么能不吉祥呢!”
关键词解释:
- 战国策:指《战国策》,这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言行的史书,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各种政治主张。
- 齐宣王:指的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君主,名为刘启。他是战国初期齐国的君主之一,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颜斶:即颜习字,是一位古代的官员,生活在战国时期。他的言辞体现了对权力和名誉的看法和思考。
- 古大禹:指的是大禹,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伟大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
- 诸侯万国:指诸侯国的数量众多,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政治体系。
- 《易传》:指《周易》,又称《易经》。它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哲学著作,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 尧、舜、禹、汤、周文王:这几位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事迹代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进程。
- 无形者:指无形之物或无形之主,这里指最高统治者或权威的象征。
- 孤寡不穀:是古代的一种谦辞用法,用来表示谦虚或谦逊的态度。
- 无实:指没有实际内容或成就的事物。
- 无德:指没有德行或品德的事物。
- 矜功不立:指过分炫耀功绩却不取得实际成效。
- 虚愿不至:指追求虚无的愿望却未能实现。
- 无端:指没有根据或源头的事物。
- 上见其原,下通其流:指上文已经看到了事物的根本原因,下文能够通达事物发展的过程。
- 至圣明学:指最高的智慧和学问。
- 老子:即李耳,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 孤寡不谷:同上文解释。
- 无形之主:指最高统治者或权威的象征。
- 空虚事物的根源是事物的本源:指最高统治者或权威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