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致之何由?由于疾病。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
何以效之?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诗句】
凡天地之间,有鬼,非人死精神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
【译文】
在天地之间,存在着鬼神,这并不是人的死亡后的精神所导致,而是人们因为思念和想象而产生的。这种产生的方式是什么?是由于疾病所引起的。当人们生病时会感到忧虑和恐惧,忧虑和恐惧会让鬼魂出现在眼前。如果没有病痛,人们就不会感到恐惧。因此,生病时会躺在床上,害怕鬼魂的到来。恐惧就会使人产生想象,而想象又会让人眼睛看不清楚,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东西。
【关键词注释】
- 凡天地之间:指的是整个宇宙或世界。
- 人死精神为之也:指人死后,其精神和意识仍然存在。
- 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指人通过思考和想象产生了鬼神。
- 致之何由?由于疾病:指出了疾病的产生是因思念和想象而引起的。
-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当人生病时会感到忧虑和恐惧,这种忧虑和恐惧会导致看到鬼魂。
- 凡人不病则不畏惧:正常人不会因为恐惧而感到害怕。
- 故得病寝衽,畏惧鬼至:所以生病的人会躺在床上,害怕鬼魂的来袭。
- 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恐惧会使人产生想象,而想象又会使人看不见真实的事物。
- 何以效之:如何验证这一说法呢?
- 传曰:“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二者用精至矣!思念存想,自见异物也。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 病者困剧,身体痛,则谓鬼持棰、杖殴击之,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病痛恐惧,妄见之也。初疾畏惊,见鬼之来;疾困恐死,见鬼之怒;身自疾痛,见鬼之击;皆存想虚致,未必有其实也。
- 夫精念存想,或泄于目,或泄于口,或泄于耳。泄于目,目见其形;泄于耳,耳闻其声;泄于口,口言其事。昼日则鬼见,暮卧则梦闻。独卧空室之中,若有所畏惧,则梦见夫人据案其身哭矣。觉见卧闻,俱用精神;畏惧存想,同一实也。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人们因疾病而产生幻觉的原因,以及这些幻觉的产生机制。诗中引用了古代文献《传》中的两个例子——伯乐学相马和宋之庖丁学解牛的故事,用以说明人们通过思考和想象而产生的幻觉。作者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幻觉的表现方式,如恐惧、担忧等情绪下所看到的并非真实存在的物体。最后,诗人总结了人们因恐惧和担忧而产生的幻觉,并解释了这种幻觉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想象,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现象的深刻理解和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