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侍坐于长者,屦不上于堂,解屦不敢当阶。就屦,跪而举之,屏于侧。乡长者而屦;跪而迁屦,俯而纳屦。
离坐离立,毋往参焉;离立者,不出中间。
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币,不交不亲。故日月以告君,齐戒以告鬼神,为酒食以召乡党僚友,以厚其别也。
《礼记·曲礼上》
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屦,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译文:在君子面前坐下后,君子起身伸腰,准备站起来时,侍坐的人要起身告辞。
注释:“君子”指有地位的贵族或官员;“欠伸”是身体放松、伸展的动作;“撰杖屦”是整理好鞋子准备离开;“视日蚤莫”是指看太阳升起和落下的时间。
赏析:这是对古代礼仪的简要介绍,主要讲述了侍坐在君子面前的行为规范和礼仪要求。
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译文:君子提问或者改变话题时,侍坐在他旁边的人就要站起来回答。
注释:“君子”指有地位的贵族或官员;“更端”是指变换话题或提问的内容。
赏析:《礼记·曲礼上》中关于侍坐礼仪的规定,反映了古代贵族之间交往的一种礼节性规范,体现了儒家对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
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
译文:如果有人在君子面前有所陈述,比如请求稍等一会儿,那么周围的人就会退到一旁等待。
注释:“少间”是指稍微停留一会儿的意思;“复”是指回应或应答。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古代贵族之间的沟通方式和礼仪,强调了倾听的重要性以及适时的反应。
毋侧听,毋噭应,毋淫视,毋怠荒。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寝毋伏。敛发毋髢,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
译文:不要侧身倾听,不要大声回应,不要过分注视,不要懒散荒废。坐着不要翘腿,站着不要摇晃,坐着不要叉开双腿,睡觉不要趴着。头发要束起来,帽子不能歪戴,劳累的时候不要露臂膀,炎热的时候不要卷起衣服。
注释:“侧听”是指侧身倾听;“噭”是指大声回应;“淫视”是指过分注视;“怠荒”是指懒散荒废;“游”是指坐着的姿势;“倨”是指翘腿;“立”是指站姿;“箕”是指叉开双腿的姿势;“卧”是指躺着的姿势;“敛”是指束起头发;“髢”是指头饰;“冠”是指帽子;“免”是指不戴帽子;“劳”是指劳作;“袒”是指露出胳膊;“褰”是指卷起;“椸”是指衣架;“椸枷”是指衣架和衣带;“巾栉”是指梳妆用具;“亲授”是指亲手递送。
赏析:这段文字是关于古代贵族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礼仪规范,强调了举止得体、行为规范的重要性,以及对服饰、发型等方面的具体要求。这些规范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个人仪表和行为的严格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