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者不乐不吊。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居丧之礼,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生与来日,死与往日。知生者吊,知死者伤。知生而不知死,吊而不伤;知死而不知生,伤而不吊。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赐人者不曰来取。与人者不问其所欲。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临丧不笑。揖人必违其位。望柩不歌。入临不翔。当食不叹。邻有丧,舂不相。里有殡,不巷歌。适墓不歌。哭日不歌。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

诗句翻译及注释

齐者不乐不吊。

  • 译文: 对那些不欢乐也不哀伤的人,表示不满与谴责。
  • 注释: “齐者”指的是处于某种状态或情绪下的人。“乐”和“吊”分别表示快乐和哀悼。“不乐不吊”是说对于那些既不感到快乐也无悲伤态度的人持批评态度。

居丧之礼,毁瘠不形,视听不衰。

  • 译文: 在服丧期间,面色消瘦,行动无力,且注意力集中,不分散注意力。
  • 注释: “毁瘠不形”描述因悲伤而憔悴的面容。“视听不衰”说明在丧期内,虽然悲痛但依然能专注地听讲或观看。

升降不由阼阶,出入不当门隧。

  • 译文: 在服丧期间,不能从正门进出,也不能在门外停留。
  • 注释: “升降不由阼阶”是指不得从主门进出,“出入不当门隧”是指在门外不得逗留。

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有疾则饮酒食肉,疾止复初。

  • 译文: 如果头顶受伤,则需洗头;如果身体生疮,则需要沐浴;如果有病痛,可以喝酒吃肉,疾病治愈后要恢复正常的饮食。
  • 注释: “头有创则沐”指的是头上受伤需要清洗,“身有疡则浴”指的是身体生了疮需要洗浴清洁。“有疾则饮酒食肉”指的是生病时可以适量饮酒吃肉。“疾止复初”是指疾病治愈后要恢复原来的饮食。

不胜丧,乃比于不慈不孝。

  • 译文: 无法承受丧事的人,会被指责为不孝和不慈。
  • 注释: 这是对丧事负担过重之人的责备,认为他们未能尽到应有的哀思和责任。

五十不致毁,六十不毁,七十唯衰麻在身,饮酒食肉,处于内。

  • 译文: 男子五十岁之后不再穿丧服,六十岁之后不再穿丧服,到了七十岁时,只能身穿麻布衣服,可以饮酒吃肉,但仍然住在家中。
  • 注释: “五十不致毁”指的是男子五十岁后不再穿丧衣。“六十不毁”同样指出六十岁时不再穿丧服。“七十唯衰麻在身”指到了七十岁只能穿麻布衣服,“饮酒食肉”是允许的,“处于内”指的是仍然住在家中生活。

生与来日,死与往日。

  • 译文: 活着的人与将来的日子相比,死去的人与已逝的日子比较。
  • 注释: 通过对比活着与逝去的人,强调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表达了对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深刻体认。

知生者吊,知死者伤。

  • 译文: 知道生者应给予哀悼,知道死者应感到忧伤。
  • 注释: “知生者吊”意味着理解生者应表达哀悼之情。“知死者伤”则是说明白死者会感到悲伤。

吊丧弗能赙,不问其所费。

  • 译文: 慰问丧事不能提供财物帮助,不询问所需费用。
  • 注释: “吊丧弗能赙”指的是慰问他人丧事时,不能提供财物上的帮助。“不问其所费”表示不去关心或询问慰问者所花费的费用。

问疾弗能遗,不问其所欲。

  • 译文: 询问病人是否愿意接受食物时,不能问及病人的愿望。
  • 注释: “问疾弗能遗”意味着在询问病人是否想要接受饮食时,不能问及病人的意愿。

见人弗能馆,不问其所舍。

  • 译文: 见到别人时,不能询问其住宿之处。
  • 注释: “见人弗能馆”指的是见到某人时,不能询问对方的住处。

赐人者不曰来取。

  • 译文: 给予东西时不会说“请来拿”。
  • 注释: “赐人者不曰来取”是告诉别人不必特意过来拿东西,因为已经准备好了。

与人者不问其所欲。

  • 译文: 给予物品或服务时,不会询问对方的需求或愿望。
  • 注释: “与人者不问其所欲”表明在给予时,无需了解对方需要什么,因为已准备妥当。

适墓不登垄,助葬必执绋。

  • 译文: 去墓地时不能登上坟墓旁边的土埂,参加葬礼必须拿着丧绳。
  • 注释: “适墓不登垄”是说在前往墓地的路上,不能走上坟堆旁的斜坡。“助葬必执绋”则是说参与葬礼的人必须携带丧绳以表敬意。

临丧不笑。

  • 译文: 面对丧事时不能发笑。
  • 注释: “临丧不笑”指的是在丧事场合保持严肃的态度,不应笑闹。

揖人必违其位。

  • 译文: 与人相见时必须避开对方的座位。
  • 注释: “揖人必违其位”是说在与人相见时,应当避免坐在对方的座位上或位置上。

望柩不歌。

  • 译文: 看到灵柩时不能歌唱。
  • 注释: “望柩不歌”是指在看到灵柩时,不要唱出动人的歌曲。

入临不翔。

  • 译文: 进入丧家时不要放飞风筝等飘扬的物品。
  • 注释: “入临不翔”指的是进入丧家时不要放飞飘扬的物件,以示尊重。

当食不叹。

  • 译文: 吃饭时不要叹气。
  • 注释: “当食不叹”是指吃东西时不要叹息。

邻有丧,舂不相。

  • 译文: 如果邻居家正在办丧事,就不要相互唱歌。
  • 注释: “邻有丧,舂不相”意味着如果邻居家正在举行丧事,就不要相互唱歌,以示哀悼。

里有殡,不巷歌。

  • 译文: 如果村子里有人去世了,就不要再在街上唱歌。
  • 注释: “里有殡”指的是村子里有人去世。“不巷歌”是指在村里发生丧事时,街上不宜唱歌。

适墓不歌。

  • 译文: 去墓地时不要唱歌。
  • 注释: “适墓不歌”是在墓地附近不要唱歌,以示尊敬。

哭日不歌。

  • 译文: 如果当天在哭丧,就不要唱歌。
  • 注释: “哭日不歌”是指在哭丧的日子里不要唱歌。

送丧不由径,送葬不辟涂潦。

  • 译文: 送葬的路上不能走小道捷径,送葬时不要回避泥泞的道路。
  • 注释: “送丧不由径”意味着在送葬的路上不要走小路或捷径。“送葬不辟涂潦”是指送葬时不应回避泥泞的道路。

临丧则必有哀色,执绋不笑,临乐不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

  • 译文: 当面对丧事时,脸上一定露出悲哀的神色,拿着丧带也不会笑,听到音乐也不会感叹;穿着盔甲时,就有不可侵犯的表情。
  • 注释: “临丧则必有哀色”说明面对丧事时,人们的表情会流露出悲哀和伤心。“执绋不笑”是指在持丧带时不会有笑容。“临乐不叹”是指在听到音乐时不会感叹。“介胄,则有不可犯之色”是说身着盔甲时会有不可侵犯的威严表情。

赏析与感悟

这段古文通过对古代丧礼的详细描述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于生死观、礼仪规范以及情感表达的重视。其中蕴含了深刻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展现了人们在面对重大人生事件时的庄严态度和内心感受。同时,它也揭示了古人在面对失去亲人时的哀痛以及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和承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