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咳,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以足蹙路马刍,有诛。齿路马,有诛。
【译文】
国君召见臣下,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仆人或大夫、士,也一定要亲自驾驭车辆,如果车中有人作揖,臣子则须俯首行礼。驾有装饰的车时,左边空着,右边则用双手扶绥。驾车的人、御手、女工等都应让左手进车,右手在身后;而给国君驾车时则让右手进车,左手在身后而俯身。国君不坐奇形异状的车,车上也不挂响铃。站立时要注视车轮转动的方向,以礼相待马尾,不可顾盼。国君出巡时,百姓要拿着鞭子随行,不要驱赶他们。尘土飞扬时,车子不要超过路轨。国君下牛车时,要用木制的礼器向宗庙致敬,大夫和士下公门时,要用礼器向路马致敬。乘路马时,车夫必穿朝服并系着马鞭,不敢用手抚摸缰绳,车左必须拱手礼让。步路马时,车夫必须在正路上行走,不得踩踏马粪。若因踩踏马粪而受到惩罚,则是由于没有遵守礼法所致。
【赏析】
此篇主要记述了周代君、卿、大夫、士以及仆从等不同身份的人在不同场合下的礼节规范。
“君命召,虽贱人,大夫士必自御之”:国君召唤臣下,即使是地位低下的仆人或大夫、士,也一定要亲自驾驭车辆。这里强调君臣之间平等的礼节。
“介者不拜,为其拜而蓌拜”:驾车的人(介)不用拜谢,因为驾车的人是代替主人拜谢。这是对臣子的一种谦让。
“祥车旷左,乘君之乘车不敢旷左;左必式”:驾有装饰的车时,左边空着,右边用双手扶绥。这是对国君的尊敬。
“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仆御、妇人则进左手,后右手”:侍奉他人时,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御国君,则进右手、后左手而俯”:给国君驾车时,右手前进,左手在后俯身。这里体现了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观念。
“国君不乘奇车。车上不广咳,不妄指。立视五巂,式视马尾,顾不过毂”:国君不能乘坐奇形异状的车,车上也不能挂响铃。站立时要注视车轮转动的方向,以礼相待马尾,不得顾盼。国君下牛车时,要用木制的礼器向宗庙致敬。这里强调了礼仪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国中以策彗恤勿驱。尘不出轨。国君下齐牛,式宗庙”:国人在路上遇到君王时,要用鞭子跟随君王出行,不要驱赶他们。尘土飞扬时,车子不要超过路轨。国君下牛车时,要用木制的礼器向宗庙致敬。
“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步路马,必中道”:“大夫士下公门,式路马。”:大夫和士在下公门时,要用礼器向路马致敬。“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左必式”:乘路马时,车夫必穿朝服并系着马鞭,不敢用手抚摸缰绳,车左必须拱手礼让。“步路马,必中道”:步路马时,车夫必须在正路上行走,不得踩踏马粪。若因踩踏马粪而受到惩罚,则是由于没有遵守礼法所致。这里的礼仪规定既严格又细致,充分体现了古人对于礼仪的重视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