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国君抚式,大夫下之。大夫抚式,士下之。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刑人不在君侧。
兵车不式。武车绥旌,德车结旌。史载笔,士载言。前有水,则载青旌。前有尘埃,则载鸣鸢。前有车骑,则载飞鸿。前有士师,则载虎皮。前有挚兽,则载貔貅。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招摇在上,急缮其怒。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兄弟之雠不反兵。交游之雠不同国。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临祭不惰。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策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
卒哭乃讳。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诗句
- 故君子戒慎,不失色于人。
- 国君抚式,大夫下之。
- 大夫抚式,士下之。
-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 刑人不在君侧。
- 兵车不式。
- 武车绥旌,德车结旌。
- 史载笔,士载言。
- 前有水,则载青旌。
- 前有尘埃,则载鸣鸢。
- 前有车骑,则载飞鸿。
- 前有士师,则载虎皮。
- 前有挚兽,则载貔貅。
- 行:前朱鸟而后玄武,左青龙而右白虎。
- 招摇在上,急缮其怒。
- 进退有度,左右有局,各司其局。
- 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 兄弟之雠不反兵。
- 交游之雠不同国。
- 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
- 地广大,荒而不治,此亦士之辱也。
- 临祭不惰。
- 祭服敝则焚之,祭器敝则埋之,龟策敝则埋之,牲死则埋之。
- 凡祭于公者,必自彻其俎。
- 卒哭乃讳。
- 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译文
- 所以君子谨慎行事,不要失去自己的仪容尊严。
- 君主应遵循礼节,臣子应服从命令。
- 臣子应服从君命,士兵应服从指挥,不得违背军令。
- 礼仪不适用于平民百姓,刑罚也不适用于贵族官员。
- 犯罪的人不能接近君王身边。
- 兵车不能使用,只能用于武车和德车。
- 史官记录文字,士人记载言论。
- 前方如果有河流,则装载青色的旌旗。
- 前方如果有尘土,则装载鸣鸢。
- 前方如果有车马,则装载飞行的大雁。
- 前方如果有军事长官,则装载虎皮装饰的旗帜。
- 前方如果有猛兽守护的地方,则装载貔貅等护兽。
- 行进时:前面是朱鸟星,后面跟着玄武星,左边是青龙,右边是白虎。
- 招摇星高悬于天上,要警惕它的愤怒。
- 进退都要有准则,左右行动都要有序,各自按规矩行事。
- 父亲报仇的仇人,不能共同面对天空发誓。
- 兄弟之间报仇的仇人,不可互相进攻。
- 朋友间的仇人,不可到别国为敌。
- 四境边界处常常有战乱,这是卿大夫耻辱的象征。
- 如果土地宽广但未治理好,也是士人的耻辱。
- 举行祭祀时不要懈怠。
- 如果祭祀用品破旧了就把它烧掉,祭器破旧了就埋掉,龟册占卜用的东西破旧了也要埋掉,牺牲死亡后也埋掉它。
- 凡是祭祀于公的,必定亲自撤除祭祀用的俎豆。
- 到了“卒哭”之礼就不能再忌讳。
- 按照礼仪,不应忌讳带有嫌疑的名字(如“王”)。
- 只忌讳父母的称呼时加上“王”,不忌讳父母的时候不加“王”。
- 国君没有不能忌讳的事,只有公家的大事可以忌讳。
- 《诗》、《书》中可以不忌讳,当书写时可以不忌讳。
- 在庙宇中不忌讳。
- 如果夫人的姓名出现在君王面前,臣子也不忌讳;如果妇人的姓名出现在外面,就不能走出家门。
- 大功、小功之丧不用讳饰。
- 进入国家境内要问禁律,进入他国要问习俗,进入门内要问避讳。
注释
- 故君子戒慎:所以君子要谨慎行事。
- 不失色于人:不因别人的脸色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
- 国君抚式:指君王应对臣民恭敬有礼。
- 大夫下之:指诸侯以下官员对上位者谦卑有礼。
- 刑人不在君侧:指罪犯不能接近君王身边。
6-11. 兵车不式:指战车不能用在祭祀等场合。
- 武车绥旌:指战车上的旌旗下垂。
- 史载笔:指史官记录文字。
- 前有水:指祭祀前的场地要有水象征神灵的存在。
10-11. 前有尘:指祭祀前的场地要有尘土象征天地之间的界限。
- 前有车骑:指祭祀前的场地要有车辆马匹象征出行的仪仗队伍。
13-15. 前有士师:指祭祀前的场地要有卫士守护象征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16-20. 进退有度:指行进时进退都要合乎规矩。
- 左右有局:指左右行动都应有规则。
18-20. 父之雠:指父亲报仇的人不参与祭祀活动。
19-20. 兄弟之雠:指兄弟姐妹之间报仇的人不参与祭祀活动。
21-23. 入竟而问禁:指进入边境地区要遵守当地的规定。
- 入国而问俗:指进入异国他乡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
25-29. 卒哭乃讳:指在守孝期间结束之后才能开始其他活动,并避免提及某些敏感字眼。
30-35. 礼不讳嫌名:指根据礼制,不应回避带有亲属关系字样的名称,但要避免使用带有侮辱性或冒犯性的字眼。
- 逮事父母:指儿子侍奉父母时应避免提及“王”字。
37-38. 君所无私讳:指国君可以忽略一些不应回避的私人名称。
39-40. 《诗》、《书》不讳:“诗”、“书”中的字词可以不忌讳。
41-45. 临文不讳:指书写时可以不忌讳某些字词。
46-48. 庙中不讳:指庙宇内部可以不忌讳一些字词,但要注意保持庄重气氛。
49-55. 夫子曰母曰王:指在提到夫人时应该用“夫”字代替“王”,在提到儿子时应该用“母”字代替“王”。
56-58. 不讳嫌名:指在提到父母、兄弟姐妹等直系亲属时应该用“王”字代替“王”,但在提到其他亲属时不需要用“王”字替代,以免造成误解。
59-60. 逮事父母:指儿子侍奉父母时应避免提及“王”字。
61-62. 大功小功不讳:指在大功或小功丧期内不用讳饰。
63-65. 入竟而问禁,入国而问俗:指进入其他国家时要了解那里的规章制度和风俗习惯。
66-67. 入门而问讳:指进入某人家门时要询问是否适合进入以及是否需要避开某些事物或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