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诗句释义
1.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 注释:在古代礼仪中,奉持或提携物品时,应该将物品放在心口部位,保持端正;同时,携带物品时,应该用腰带系紧。
- 赏析:这两句诗强调了持物时的体态和携带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它们与礼仪之间的关联。
2.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 注释:根据持有的物品种类,手持的方式也不同:持有天子之器应举至头顶,国君则应保持平衡状态,大夫需要用手轻轻托住,士则需用手提持。
- 赏析:此句说明了在不同身份下持物应有的具体方法,体现了对不同身份的尊重和礼仪的细致划分。
3.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
- 注释:在所有情况下,手持重要或尊贵的物品时要格外小心谨慎,就像担心无法完成使命一样。
- 赏析:这里强调了对待重要物品的慎重态度,反映了对礼仪的严肃性和尊重。
4.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
- 注释:在古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称呼上有严格的区分,如国君、卿等高级官员不能直呼其名字,而是通过尊称或职务来称呼。
- 赏析:这四句话体现了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和礼仪规范,是理解当时政治和社会结构的重要线索。
5. 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
- 注释:对于地位较高的男性来说,他们不能自称“我”,而要用“余小子”来表示谦逊。
- 赏析:这句诗展示了古代社会中的谦逊文化和对等级差异的尊重。
6.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 注释:侍奉上级时,如果目光游移或心不在焉,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行为。
- 赏析:这反映了古代礼仪对专注和尊重的态度要求。
译文
《礼记·曲礼下》中的原文如下:
凡奉者当心,提者当带。
执天子之器则上衡,国君则平衡,大夫则绥之,士则提之。
凡执主器,执轻如不克。执主器,操币圭璧,则尚左手,行不举足,车轮曳踵。立则磬折垂佩。主佩倚,则臣佩垂。主佩垂,则臣佩委。执玉,其有藉者则裼;无藉者则袭。
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大夫不名世臣侄娣,士不名家相长妾。君大夫之子,不敢自称曰「余小子」;大夫士之子,不敢自称曰「嗣子某」,不敢与世子同名。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之忧。」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君子行礼,不求变俗。祭祀之礼,居丧之服,哭泣之位,皆如其国之故,谨修其法而审行之。去国三世,爵禄有列于朝,出入有诏于国,若兄弟宗族犹存,则反告于宗后;去国三世,爵禄无列于朝,出入无诏于国,唯兴之日,从新国之法。君子已孤不更名。已孤暴贵,不为父作谥。居丧,未葬,读丧礼;既葬,读祭礼;丧复常,读乐章。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礼仪文化的复杂性和严格性。通过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具体规定和行为准则的阐述,展现了对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高度重视。例如,文中提到的“持器”、称呼、侍奉礼节等细节,都是当时社会等级观念和礼仪规范的具体体现,这些规范不仅指导人们的日常行为,也影响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相互关系。通过这些细致的描述,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