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夫见于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于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始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
男女相答拜也。
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
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大夫不食粱,士饮酒不乐。
君无故,玉不去身;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
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国君去其国,止之曰:「奈何去社稷也!」大夫,曰:「奈何去宗庙也!」士,曰:「奈何去坟墓也!」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诗句
礼记·曲礼下
大夫见国君,国君拜其辱;士见大夫,大夫拜其辱。同国人初相见,主人拜其辱。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男女相答拜也。
译文:
在古代礼仪中,当大夫与国君初次见面时,国君要行拜礼表示尊敬,而大夫也要行拜礼表示尊重。当两人是同国人初次相见时,主人要先行拜礼表示尊重。如果国君对士行礼,那么不会回应,除非对方的大臣在场,否则会回应。对于大夫的下属,即使地位卑贱,也必须回应礼节性的拜礼。男女之间互相行答拜礼。
注解及赏析
大夫见国君,国君拜其辱:
这句话说明在古代社会中,等级和地位的差异体现在相互间的礼节上。国君对待大夫,必须表现出足够的尊重,即使是以鞠躬的方式表示。士见大夫,大夫拜其辱:
同样地,士见到大夫时,也是需要行拜礼,表明对大夫的尊敬。同国人初相见,主人拜其辱:
这一句强调了不论身份高低,初次见面时应保持最基本的礼貌和尊重。君于士,不答拜也;非其臣,则答拜之:
这里指出国君在对士行礼时无需回应(即“不答”),而在对非自己大臣的士行礼时则需要回应。这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君臣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大夫于其臣,虽贱,必答拜之:
对于大夫的下属(即使是地位较低的人),无论对方的地位如何,都必须进行礼节性的拜礼。男女相答拜也:
男女之间的互相答拜,是对彼此尊重的一种表达。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麑卵:
这里提到了春季狩猎的规则,意在说明不同级别的官员在活动中应遵守的规范。岁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马不食谷,驰道不除,祭事不县:
当国家遭遇饥荒时,君王和高级官员需遵循一定的规矩来应对。例如停止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减少食物浪费等。大夫无故不彻县,士无故不彻琴瑟:
这是针对官员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规范,如无特别原因不解除乐器等。士有献于国君,他日,君问之曰:「安取彼?」再拜稽首而后对:
此句描述了一种场景,即某位士向国君进献物品后,国君在询问其来源时的态度和行为。大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有献。士私行出疆,必请;反,必告:
这里强调了无论是大夫还是士在外出执行公务时都需请示并获得允许,以及返回时需报告所做之事。君劳之,则拜;问其行,拜而后对:
当国君慰问或关心某人时,该人需行拜礼表示感谢;而询问某人的行动时,也需要再次行拜礼以示尊敬。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
这句话表达了不同的人在面对死亡时的尊严和荣誉感。国君为国家献身是最大的荣耀,而大夫和士为国尽责则是自己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