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之妃曰后,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妇人,庶人曰妻。
公侯有夫人,有世妇,有妻,有妾。夫人自称于天子,曰老妇;自称于诸侯,曰寡小君;自称于其君,曰小童。自世妇以下,自称曰婢子。子于父母则自名也。
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自称曰陪臣某。于外曰子,于其国曰寡君之老。使者自称曰某。天子不言出,诸侯不生名。
君子不亲恶。诸侯失地,名;灭同姓,名。
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儗人必于其伦。
问天子之年,对曰:「闻之:始服衣若干尺矣。」问国君之年:长,曰能从宗庙社稷之事矣;幼,曰未能从宗庙社稷之事也。问大夫之子:长,曰能御矣;幼,曰未能御也。问士之子:长,曰能典谒矣;幼,曰未能典谒也。问庶人之子:长,曰能负薪矣;幼,曰未能负薪也。
《礼记·曲礼下》
探究古代礼仪文化精髓
- 天子之妃与诸侯之配偶区别
- 后与夫人称谓区别
- 诸侯与大夫配偶称谓差异
- 士妻与庶人妻称谓区分
- 公侯有夫人、世妇及妻妾制度
- 公侯内宫人员构成
- 世妇与妻妾在家庭中角色
- 妾身份在古代社会影响
- 大夫、士见君礼节
- 还辟与再拜稽首仪式意义
- 大夫、士相见时尊卑关系
- 礼仪细节彰显君臣关系
- 非吊丧情况下礼仪要求
- 吊丧礼节规范
- 非吊丧场合礼节变化
- 礼仪差异体现社会等级
- 大夫、士与庶人之礼法差别
- 大夫、士与庶人身份地位差异
- 不同身份者礼仪行为准则
- 社会地位对个人行为影响
- 礼记中礼仪思想传承
- 礼记对后世儒家教育影响
- 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价值
- 传统文化对现代治理启示
- 礼记与其他经典著作对比
- 礼记与其他经典文献异同
- 礼记在儒家哲学中地位
- 与其他学派礼仪观比较分析
- 礼仪文化对当代生活指导意义
- 礼记礼仪观念在当代实践
- 传统礼仪对社会和谐作用
- 礼仪教育对青少年成长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