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岛岛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天子同姓,谓之叔父;异姓,谓之叔舅;于外曰侯,于其国曰君。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于内自称曰不谷,于外自称曰王老。庶方小侯入天子之国,曰某人,于外曰子,自称曰孤。天子当依而立,诸侯北面而见天子,曰觐。天子当宁而立,诸公东面、诸侯西面,曰朝。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相见于却地曰会。诸侯使大夫问于诸侯曰聘,约信曰誓,莅牲曰盟。

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其在凶服,曰适子孤。临祭祀,内事曰孝子某侯某,外事曰曾孙某侯某。死曰薨,复曰某甫复矣。既葬见天子曰类见。言谥曰类。

诸侯使人使于诸侯,使者自称曰寡君之老。天子穆穆,诸侯皇皇,大夫济济,士跄跄,庶人僬僬。

诗句:九州岛岛之长入天子之国,曰牧。

译文:《礼记·曲礼下》中提及的九州岛岛之长,即天子所属之国,称为“牧”。在天子的同姓家族中,被称为叔父;对于异姓家族,则称为叔舅;在外国则称为侯。若属于东夷、北狄、西戎、南蛮,则称他们为子。在本国内部,自称为不谷,对外则自称王老。当庶方小侯进入天子之国时,称为某人,在外称子,自称孤。天子应依照其身份进行立定,诸侯面朝北方拜见天子,谓之觐。天子安静时站立,诸公面向东,诸侯面向西,谓之朝。诸侯未及期相见称为遇,在退让之地相见称为会。诸侯派遣大夫访问其他诸侯,称作聘。约定信誓称作誓,宰牲祭祖称作盟。

赏析:此诗描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礼仪规范,反映了周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与礼节文化。《礼记·曲礼下》作为《礼记》中的一篇重要文献,不仅阐述了礼仪的重要性,还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念和道德修养标准。通过对这些规则的细致阐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严谨秩序和对道德品质的重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