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祢。乃命祝史告至于前所告者,而后听朝而入。」
曾子问曰:「并有丧,如之何?何先何后?」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自启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逐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孔子曰:「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乎?」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 曾子问曰:“诸侯适天子,必告于祖,奠于祢。冕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社稷、宗庙、山川。乃命国家五官而后行,道而出。告者,五日而遍,过是,非礼也。凡告,用牲币。反,亦如之。诸侯相见,必告于祢,朝服而出视朝。命祝史告于五庙所过山川。亦命国家五官,道而出。反,必亲告于祖祢。”
孔子曰:“葬,先轻而后重;其奠也,先重而后轻;礼也。自启及葬,不奠,行葬不哀次;反葬奠,而后辞于殡,逐修葬事。其虞也,先重而后轻,礼也。”
孔子曰:“宗子虽七十,无无主妇;非宗子,虽无主妇可也。”
曾子问曰:“将冠子,冠者至,揖让而入,闻齐衰大功之丧,如之何?”
孔子曰:“内丧则废,外丧则冠而不醴,彻馔而扫,即位而哭。如冠者未至,则废。如将冠子而未及期日,而有齐衰、大功、小功之丧,则因丧服而冠。”“除丧不改冠乎?”
孔子曰:“天子赐诸侯大夫冕弁服于大庙,归设奠,服赐服,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父没而冠,则已冠,扫地而祭于祢;已祭,而见伯父、叔父,而后飨冠者。”
译文详解
1. 关于诸侯的礼仪:
- 诸侯到天子处访问时需先告知祖先和祢(宗庙),然后进行祭祀。
- 诸侯在出访途中必须穿着冕冠并视朝,之后由祝史告知社稷、宗庙、山川等。
- 诸侯归来时,必须先向祖祢报告,然后才能进行日常政务。
2. 关于葬礼的规定:
- 对于诸侯葬礼,首先要为较轻的物品设置祭坛,其次为较重的物品。
- 从启到葬期间无需设祭,行葬时不得表示悲伤。
- 如果尚未举行葬礼,但有其他丧事,则可以根据丧事的性质临时更改葬礼形式。
3. 关于宗室成员的冠礼:
- 宗子即使年纪达到70岁,也应有主妇。
- 如果不是宗子,即使没有主妇也是可以接受的。
- 冠礼的具体程序包括:
- 在听到有哀悼的丧事时,应立即中断冠礼。
- 如果冠者未能及时到来,应立即中止。
- 如果是宗子,即便未到期日也要完成冠礼。若还有其它丧事,根据丧事的性质决定是否更换冠礼形式。
赏析
《礼记·曾子问》涉及了古代中国的社会礼仪和政治规范,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的孝道与礼仪制度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内容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同时,它也展示了儒家如何通过礼仪来维护社会秩序和谐以及强化家族关系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