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已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

尔时,莲花台藏座上卢舍那佛,广答告千释迦、千百亿释迦所问心地法品。“诸佛当知,坚信忍中,十发趣心向果:一舍心;二戒心;三忍心;四进心;五定心‘;六慧心;七愿心;八护心;九喜心;十顶心。诸佛当知,从是十发趣心,入坚法忍中。十长养心向果:一慈心;二悲心;三喜心;四舍心;五施心;六好语心;七益心;八同心;九定心;十慧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长养心,入坚修忍中。十金刚心向果;一信心;二念心;三回向心;四达心;五直心;六不退心;七大乘心;八无相心;九慧心;十不坏心。诸佛当知;从是十金刚心,入坚圣忍中。十地向果:一体性平等地;二体性善慧地;三体性光明地;四体性尔焰地;五体性慧照地;六体性华光地;七体性满足地;八体性佛吼地;九体性华严地;十体性入佛界地。是四十法门品,我先为菩萨时,修入佛果之根原。如是一切众生,入发趣、长养、金刚、十地,证当成果,无为无相,大满常住,十力,十八不共行,法身、智身满足。”

诗句:
尔时,卢舍那佛即大欢喜,现虚空光体性,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示诸大众。“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我已百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已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
译文:
那时,卢舍那佛感到非常欢喜,他现身于虚空中,显现出他的法身,本原的佛陀,永远居住在法身三昧之中。他对众生说:“诸位佛子,请仔细聆听、思考并修行。我已经经过了一百阿僧祇劫来修行我的心地。以这个作为根基,我从凡夫开始修行,最终成就了等正觉(即佛的境界),被称为卢舍那佛,居住在莲花台藏世界中。这个宝台上有一千层,每一层代表一个世界,共有一千个世界。我在这些世界中化身为无数的释迦牟尼佛,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以及百亿南阎浮提(即南方世界的浮图)。在这些世界中,又有百亿的菩萨和无数的释迦牟尼佛坐在百亿颗菩提树下,他们各自讲述你们提出的关于菩提心的问题。其他的九百九十九个释迦牟尼佛也在各自的世界里显现出千百亿的释迦牟尼佛,他们也是这样的。千花之上的佛像是我的本体形象,而千百亿释迦佛则是我化身的形象。我已经达到了本原的状态,我的名字叫做卢舍那佛。”
注释:

  • 尔时:在这个时候。
  • 卢舍那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 大欢喜:非常高兴。
  • 现虚空光体性:现身于虚空中。
  • 本原成佛常住法身三昧:指本原的佛陀,永远居住在法身三昧之中。
  • 是诸佛子,谛听、善思、修行:这是佛对众生的教导。
  • 百阿僧祇劫:指佛陀修行了一百阿僧祇劫的时间。
  • 以之为因:以此为基础。
  • 初舍凡夫:从凡人开始修行。
  • 成等正觉:成就了等正觉(即佛的境界)。
  • 号为卢舍那:因此被尊称为卢舍那佛。
  • 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在莲花台藏世界中居住。
  • 其台周遍有千叶:宝台上有一千层,每一层代表一个世界,共有一千个世界。
  • 我化为千释迦:我在这个世界中化身为无数的释迦牟尼佛。
  • 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在每一个世界中都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以及百亿南阎浮提(即南方世界的浮图)。
  • 百亿菩萨释迦,坐百亿菩提树下:在这些世界中,又有百亿的菩萨和无数的释迦牟尼佛坐在百亿颗菩提树下。
  • 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他们各自解释你们提出的关于菩提心的提问。
  • 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其他的九百九十九个释迦牟尼佛也在各自的世界里显现出千百亿的释迦牟尼佛。
  • 亦是如是:也是这样。
  • 千花上佛是吾化身:千花上的佛像是我本体形象。
  • 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千百亿释迦佛则是我化身的形象。
  • 吾已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我已经达到了本原的状态,我的名字叫做卢舍那佛。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和修行过程。通过比喻和象征,展现了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慈悲,以及对众生的教诲和引导。同时,也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即通过修行和觉悟来实现解脱和成佛的目标。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佛教教义的阐述,展现了释迦牟尼佛的伟大精神和慈悲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