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花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坐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问。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十发趣中:
若佛子,舍心者,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诗句释义:
- 尔时,莲花台藏世界卢舍那佛,赫赫大光明座上,千花上佛、千百亿佛、一切世界佛。
- 是座中有一菩萨,名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从坐而立,白卢舍那佛言:“世尊佛,上略开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十地名相。其一一义中,未可解了,唯愿说之,唯愿说之,妙极金刚宝藏,一切智门。”如来百观品中已明问。
- 尔时,卢舍那佛言:“千佛谛听。汝先言云何义者,十发趣中:
若佛子,舍心者,一切舍。国土城邑田宅金银明珠,男女己身有为诸物,一切舍。无为无相,我人知见,假会合成。主者造作我见。十二因缘,无合无散无受者。十二入十八界五阴,一切一合相,无我我所相。假成诸法,若内一切法外一切法,不舍不受。菩萨尔时,名如假会观现前。故舍心入空三昧。”
译文:
那时,卢舍那佛在莲花台上,坐在辉煌的光明宝座上。千佛、无数佛、所有世界佛都在此。有一位菩萨名叫华光王大智明菩萨,他从座位站起来对卢舍那佛说道:“尊贵的佛啊,请简要说明十种发趣、十种长养、十种金刚、十种地名的含义。其中的一些含义我还没有完全理解,希望你能为我讲解,非常期待你的教诲,这真是无比珍贵的金刚宝藏,通向一切智慧的门户。”如来百观品中已有明确询问。
卢舍那佛回答说:“众多佛陀静默倾听。你刚才提到什么意义呢?关于十种发趣的解释是这样的:
如果是佛陀的话,那么他应当舍弃所有的心念。无论是国土、城邑、田地住宅、金银宝石、男女自身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之物,他都应当全部舍弃。这些被舍弃的东西没有实际的存在,人们只能通过自己的认知和感知来理解它们,但这种理解并不具有真实性。这是因为我们只是主观地创造自己的认识,而真正的真相是不存在的。因此,我们要进入无我和无我的空性三昧之中。”
赏析:
这段经文主要探讨了“舍”与“不取”的教义。首先,卢舍那佛以佛的名义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对于“舍”的理解及其重要性。随后,华光王大智明菩萨提出这个问题并请求解答,显示出他对深入佛教教义的渴望。
接下来的内容,卢舍那佛对华光王的提问进行了回应。他解释了“舍心”的意义,指出“舍心”不仅仅是一种放弃或不执着于任何事物的行为,更是一种超越世俗认知和自我局限的境界。他强调了通过“舍心”,人们能够达到一种无我和空性的觉悟,从而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和解脱。
整个经文通过佛的教诲与菩萨的提问,传达了一种深刻的佛教哲理——只有超越世俗的欲望和执着,才能达到心灵的平静和智慧的境界。这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物质和名利所迷惑,才能真正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