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佛子,慧心者,空慧非无缘。知体名心,分别一切法,假名主者,与道通同。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缚解尽是体性功用。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以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其无明障慧,非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无生灭慧光明焰,为照乐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
若佛子,愿心者,愿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愿心连愿心连相续,百劫得佛灭罪。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以求心故解脱,无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故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非照非界、非没生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原。
若佛子,护心者,护三宝,护一切行功德,使外道八倒、恶邪见不扰正信,灭我缚见缚无生,照达二谛观心现前,以护根本无相护,护空无作无相。以心慧连入无生,空道智道皆明,光明光护观入空假,分分幻化,幻化所起,如无如无,法体集散不可护,观法亦尔。
若佛子,慧心者,空慧非无缘。
- 解释:若你是一个有智慧的佛教徒(佛子),那么你拥有的智慧(慧心)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你的这种智慧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外部得来的。
“空”在这里指的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脱一切执着和烦恼的境界。
“慧”指的是你的智慧或悟性。
“非无缘”表示这种智慧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其根源的。
“知体名心”指认识到自己的心灵本质就是所谓的“心”。
“分别一切法”意味着你对一切现象都能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假名主者”是指你以一个主宰者的假象来引导你的修行和实践。
“与道通同”表示你追求的是与佛陀所教导的道路相通的东西。
“取果行因入圣舍凡灭罪起福”指的是你的修行是为了获取功德,通过实践来净化自身,脱离尘世的困扰,最终达到涅槃的状态。
“缚解尽是体性功用”表示解脱束缚是你本性的功能和作用。
“一切见常乐我净烦恼,慧性不明故。”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世间烦恼和痛苦的看法,认为这些只是暂时的现象,而真正的清净和快乐来源于内心的智慧。
“以慧为首,修不可说观慧,入中道一谛”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其无明障慧”指的是那些阻碍你智慧发展的障碍。
“非相非来、非缘非罪非八倒”表示你所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了相、缘、罪和颠倒状态的境界。
“无生灭慧光明焰”意味着你的智慧如同光明一般,永不熄灭。
“为照乐虚,方便转变神通,以智体性所为慧用故”表示你的智慧可以照亮虚幻的世界,帮助你在修行的道路上顺利前行,并且利用这种智慧来实现各种神通。
“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故佛果便成”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在不断地修行和积累功德的过程中,才能最终得到佛陀的境界和成就。
“观一谛中道,非照非界、非没生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原。”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关于中道的哲学观点,认为我们应该超越对事物的表面现象的执着,去理解和领悟它们的本质。同时,它也强调了修行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功德,更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世界。
若佛子,愿心者,愿大求一切求,以果行因,故愿心连愿心连相续,百劫得佛灭罪。求求至心无生空一愿观观入定,照无量见缚,以求心故解脱,无量妙行以求心成,菩提无量功德,以求为本。初发求心中间修道,行满愿故佛果便成。观一谛中道,非照非界、非没生见,见非解慧,是愿体性,一切行本原。
- 解释:如果你是一个有愿望的佛教徒(佛子),那么你的愿望是非常大的,包括所有的愿望(大求一切求)。你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修行来实现这个愿望(以果行因),因此你希望这种愿望能够不断地延续下去,直到百劫过去,最终得到佛陀的境界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不断地修行和修炼,以达到一种境界叫做“无生”,即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通过这种修行,你可以实现“无生空一愿”,即通过观察和体验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助你摆脱各种束缚,从而达到解脱的境地。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积累大量的功德(无量妙行),并以此为基础去追求更高的境界(菩提无量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