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彝训,其书言经。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参物序,制人纪,洞性灵之奥区,极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坟》,帝代《五黄》,重以《八索》,申以《九丘》,岁历绵曖,条流纷糅。自夫子删述,而大宝咸耀。于是《易》张“十翼”,《书》标“七观”,《诗》列“四始”,《礼》正“五经”,《春秋》“五例”。
义既极乎性情,辞亦匠于文理,故能开学养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圣谟卓绝,墙宇重峻,而吐纳自深。譬万钧之洪钟,无铮铮之细响矣。
夫《易》惟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书》实记言,而训诂茫昧;通乎《尔雅》,则文意晓然。故子夏叹《书》,昭昭若日月之明,离离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诗》主言志,诂训同《书》,摛风裁兴,藻辞谲喻,温柔在诵,故最附深衷矣。
{“1. 《文心雕龙·宗经》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的著作,主要探讨了经典文本的教育和价值。
- 文中指出“经”指的是恒久不变的至高道理和不可更改的伟大教导,强调其重要性和权威性。
- “三极彝训”表明了古代经典的崇高地位,“其书言经”则说明了这些经典是所有学问的基础和核心。
- 接着作者描述了经典如何通过模仿天地、效法鬼神、参与物序和制定人纪等方式来展现其教育作用。
- “皇世《三坟》,帝代《五典》”等引用历史名作,进一步证明了经典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