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曲;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隐语之用,被于纪传。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赋末。
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荀卿《蚕赋》,已兆其体。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观夫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忭笑哉!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若效而不已,则髡朔之入室,旃孟之石交乎?
以下是对这首文言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讔者,隐也。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也。
- 注释: “讔”,即“谐”,意为“说”。这里的“隐”,指的是隐藏、隐秘的意思。通过“遁辞”和“谲譬”来表达意思,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运用方法。
- 译文: 谐辞就是隐秘地说话,使用隐晦的语言。
- 赏析: 这种语言方式,使得对话或文章的内容更加含蓄、富有哲理。它要求读者不仅要理解表面的文字,还要去挖掘背后更深的含义。
昔还社求拯于楚师,喻眢井而称麦曲;叔仪乞粮于鲁人,歌佩玉而呼庚癸;伍举刺荆王以大鸟,齐客讥薛公以海鱼;庄姬托辞于龙尾,臧文谬书于羊裘。
- 注释: “眢井”是指深不见底的井,用来形容深奥难解的事情。“麦曲”是一种古代的酒曲。这里用以说明某些话语听起来简单,但实际含义却深远复杂。“叔仪”和“庄姬”是古代人物名。
- 译文: 过去有几位古人在向楚国的军队请求救援时,用“眢井而称麦曲”比喻他们的处境艰难,就像井水一样深不可测。又如叔仪向鲁国人乞讨粮食时,他唱的是“佩玉而呼庚癸”,意思是他在呼唤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此外,庄姬托辞于龙尾,而臧文错误地记录于羊裘上。
- 赏析: 这些例子展示了如何通过隐喻和巧妙的语言技巧,使原本复杂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这种语言艺术需要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高度的智慧。
隐语之用,被于纪传。
- 译文: 隐语的应用广泛,出现在史书记载中。
- 赏析: 这说明了隐语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它们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部分,更是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大者兴治济身,其次弼违晓惑。
- 译文: 最大的作用是兴修治理,改善自身,其次是辅助纠正错误和迷惑人心。
- 赏析: 这反映了隐语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的重要价值,既可以用于个人修养,也可以用于指导社会行为和决策。
盖意生于权谲,而事出于机急,与夫谐辞,可相表里者也。
- 译文: 言辞的巧妙在于权变和诡计,事情的发展取决于时机的紧迫性。这与谐辞相辅相成。
- 赏析: 这表明谐辞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它需要机智和应变能力,同时也要考虑到时机的选择和把握。
汉世《隐书》,十有八篇,歆、固编文,录之赋末。
- 注释: 《隐书》是汉朝时期的一种书籍,共收录了18篇文章。其中,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作品被收录在《赋》中作为附录。
- 译文: 汉朝时期有18篇关于隐语的书籍,其中司马相如和扬雄的作品被收录在《赋》中作为附录。
- 赏析: 这说明汉代已经有了专门研究和讨论隐语的著作,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这也体现了当时文人对于隐语的重视和研究。
昔楚庄、齐威,性好隐语。
- 译文: 过去楚庄王、齐威王,都是喜欢谈论隐语的人。
- 赏析: 这表明隐语在古代是一种流行的文学形式,而且受到了一些统治者的喜爱和关注。这反映了隐语在表达思想、情感和文化观念方面的独特魅力。
至东方曼倩,尤巧辞述。
- 译文: 到了东方朔这样的作者,尤其擅长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叙述。
- 赏析: 这说明东方朔等后世文人对于隐语的运用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智慧和创造力。
但谬辞诋戏,无益规补。
- 译文: 但是使用错误和不恰当的话语进行讽刺和嘲笑,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 赏析: 这反映了隐语虽然具有娱乐和启发的功能,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准确性和适当性,否则可能会产生不良效果。
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
- 译文: 从魏代开始,人们就不再将隐语当作喜剧演员的表演内容,而是将其转化为谜语。
- 赏析: 这表明隐语的形式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同时,这也反映了人们对隐语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
- 译文: 谜语的特点是相互交织其文字和图像,使人感到困惑。
- 赏析: 这描述了谜语的特性,即通过巧妙的文字和图像设计,使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产生混淆和困惑。这种设计既富有挑战性,也增加了谜语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或体目文字,或图象品物,纤巧以弄思,浅察以衒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
- 译文: 有的谜语通过对文字的描绘来表达意思,有的则通过图画的物品来表现主题。这些谜语都十分精巧,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它们的意义表达得委婉而正确,而所用的言辞却非常含蓄且明显易懂。
- 赏析: 这进一步阐述了谜语的设计和制作过程。通过精细的文字描述和巧妙的图像设计,让谜语既有趣又有意义。这不仅考验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也体现了语言的魅力和文化的内涵。
荀卿《蚕赋》,已兆其体。
- 译文: 荀子的《蚕赋》,已经预示了谜语的基本形式。
- 赏析: 这表明谜语的起源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并且与古代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至魏文、陈思,约而密之。高贵乡公,博举品物,虽有小巧,用乖远大。观夫古之为隐,理周要务,岂为童稚之戏谑,搏髀而忭笑哉!
- 译文: 到了魏文帝和陈思王的时代,谜语的形态变得更加简洁而精致。然而,高贵乡公却广泛涉猎各种事物,他的作品中虽然有一些小巧玲珑的作品,但其内容却偏离了深远的主题。观察古代的隐语作品,它们的内容广泛涉及重要的事务,绝不是儿童时代的玩笑之作。
- 赏析: 这进一步揭示了谜语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表明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谜语的形式和内容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深入理解谜语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
然文辞之有谐讔,譬九流之有小说,盖稗官所采,以广视听。若效而不已,则髡朔之入室,旃孟石交乎?
- 译文: 然而,在文人的文辞中,存在许多类似于小说家的小说式语言,这是稗官们采集而来的,目的是为了扩大人们的视听范围。如果这种风格一直持续下去,那么像髡(古代刑罚)和朔(古代刑罚)这样的人就会进入房间,旃(古代刑罚)和孟(古代刑罚)也会成为朋友。
- 赏析: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谐隐语言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过度使用这种语言风格,以免产生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