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意,然后把握诗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最后结合写作背景、思想主旨进行赏析。
“边草”意为边疆之草,借以代指边境上的草木。诗人用此句点明地点,即边关的草原上生长着茂盛的野草。“调笑令”,唐教坊曲名。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一叶韵。《调笑令》,又名《玉树后庭花》。《旧唐书·乐志》载有《玉树后庭花》《杨叛儿》等歌,但今传《玉树后庭花》并非唐代歌曲。调名出自南朝陈后主与张丽华所唱的《玉树后庭花》。因张丽华善弹琵琶,故又称为“后庭花”。
第一句写“边草”,是说在辽阔的边地,那茂盛的边草已到了尽头,而那些生长在这里的兵士们也都已疲惫不堪。“尽来”二字,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第二句写“雪晴”,说明天气晴朗。第三句“千里万里月明”,是说在这千里万里的边塞大地上,月光照耀得一片明亮。第四句“明月”,既是实景也是虚景,诗人以“明月”起兴,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愁。第五句“胡笳一声愁绝”,是说在这明月之下,响起了凄凉的胡笳声,这声音足以使人愁肠百结。
【答案】
边草
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译文:
边关的草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野草,这些生长在这里的兵士们也已疲惫不堪。在千里万里的边塞大地上,月光照耀得一片明亮。明月之下,响起了凄凉的胡笳声,这声音足以使人愁肠百结。
赏析:
这首词是一首抒写边关将士思乡情切的小令。上片描写边塞风光,下片抒发戍妇怨别之情。全词语言朴素自然,意境苍凉悲壮,感情真挚动人。
词的上片先写景,再抒情,情景交融。开头三句是说,在辽阔的边地,那茂盛的边草已到了尽头,而那些生长在这里的兵士们也都已疲惫不堪。“尽来”,表明了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转移,表现了战争的残酷。“雪晴”两句是说,在这千里万里的边塞大地上,月光照耀得一片明亮。一个“晴”字写出了边塞环境的清冷、凄寂,也烘托出戍妇思念亲人的孤独、寂寞;“万里”两句是说,明月之下,响起了凄凉的胡笳声,这声音足以使人愁肠百结。这里,一个“月”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环境,使词的意境更加深邃幽远。
词的下片由景入情,直接抒写了戍妇的思乡怀人之情。开头一句是说,“明月”之下,传来了戍妇的哀怨之声。“明月”是实景,又是虚景,它既是眼前所见的景色,又是心中所想之物。一个“明月”字,把读者带进了一个清幽宁静的环境,使词的意境更加深邃幽远。接着两句是说,明月之下,传来了戍妇的哀怨之声。这一句,既是对上片“明月”一词的解释,也是对下文“胡笳一声”的解释。“胡笳一声愁绝”,是说在明月之下,响起了凄凉的胡笳声,这声音足以使人愁肠百结。这一句,既承接上片的“明月”,又照应了下片的“胡笳”,使词的结构严谨完整。
从上片到下片,从写景到写情,结构紧密严谨,浑然一体。作者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将边关战士的艰苦生活和守家闺妇的相思之苦描绘得淋漓尽致,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带给人们痛苦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