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四时之相推敓,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其于人也亦然。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伊尹鸣殷,周公鸣周。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昚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秦之兴,李斯鸣之。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就其善鸣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词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将天丑其德,莫之顾耶?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
《送孟东野序》原文及翻译: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金石之所以发声者:或击而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译文:
草木没有声音,风一吹动就发出声响;水没有声音,风一荡漾就发出声响。草木受到惊吓就会跳跃,受到推动就会向前冲;水受到撞击会沸腾。而金石之所以发出声音,是因为被敲击。人在说话时也是如此,有时是因为不得已才开口,唱歌时也有思考的成分,哭泣时也有内心的牵挂。凡是从嘴里发出的都是声音,其中肯定有不平之处吧!
注释:
- 草木:植物的茎、叶等部分。
- 无:通“毋”,不要、别的意思。
- 声:指声音。
- 风挠之:风轻轻地吹过。挠,轻轻触动。
- 水之不声:水没有声音。
- 风荡之:风猛烈地荡漾。
- 激之:推动、刺激它。
- 梗之:阻碍、阻止它。
- 沸之:使液体沸腾。
- 击而鸣:被敲击而发声。
- 不得已:迫不得已。
- 思:思考。
- 哭:哭泣。
- 出于口:从嘴里发出的声音。
- 弗平者:不平之处。
赏析:
韩愈在本文中通过比喻和类比的手法,阐述了自然界和人类行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当事物处于不平静的状态时,它们会发出声音。这种观点反映了他对世界的一种观察和理解方式,即万物都有其内在规律和动力,当这些规律和动力被打破或触发时,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
在文中,韩愈详细描述了草木在风的触动下、水在风的作用下、金石在敲击下发声的情景,以及人们在情感驱动下唱歌和哭泣的过程。这些描述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情感与行为的共鸣。
韩愈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这句话意味着,无论是自然还是人,都存在着一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促使它们发出声音,表达自己的愿望、感受和情绪。这种观点体现了韩愈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
《送孟东野序》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韩愈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深刻观察和理解的体现。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韩愈的文笔魅力,还可以从中领悟到他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