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
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
能悉佛性眼,还如暗里墨。
计此似神通,轮回有智力。
若欲具真如,勤苦修功德。
佛在五荫中,努力向心克。
【注释】
回波乐:一种曲艺表演形式,由歌妓、舞妓边走边唱。回波,即回旋的波浪。
其五十六:是《回波乐》中的第五十六首。幻身:佛家的化身。不自识:自己不认识自己。指人迷于自身,不能觉悟自己的本性。
言从四大生:佛家认为世界万物皆由四大(地、水、火、风)构成,故称“四大”或“四象”。
别有一种贼:指人的心性中潜藏的一种贪、嗔、痴等烦恼。
能悉佛性眼: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这种佛性常被遮蔽而不易显露。
还如暗里墨:比喻佛性的隐藏状态如同黑暗中的墨迹一样难以觉察。
计此似神通:认为这只是一种类似神通的能力。
轮回有智力:佛教认为人的生命轮回中充满了各种迷惑和苦难,需要智慧来解脱。这里的“智”是指智慧和悟性。
具真如:达到佛的境界。
勤苦修功德:通过不懈的努力修行来积累善行和功德。
五荫:佛家所说的五种障碍,即报障、见障、思惑、尘沙惑和无明。
向心克:努力克服自己的内心,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佛家幻身与心性关系的曲子,表达了对佛性的认识以及修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诗人通过对佛家教义的解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展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人开篇便提出了一个问题:“有此幻身来,寻思不自识。”这里,“幻身”一词指的是佛家的化身,“不自识”则是在强调人们往往无法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本性。接着,诗人用佛教教义来回答这一问题,指出人们之所以难以认识自己,是因为受到了“四大”的束缚,而这种束缚又潜藏着贪、嗔、痴等烦恼。
诗人转向了对佛性的认识。他用“言从四大生,别有一种贼”来形容佛性在人心中的隐秘状态。这里的“贼”指的是内心的烦恼,它们如同小偷一样潜入人们的心中,遮蔽了佛性的光芒。诗人进一步解释说,要了解和领悟佛性,就必须像发现暗地里的墨迹一样去发掘它。这意味着人们需要在内心深处去寻找那个被遮蔽的佛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
诗人用“计此似神通,轮回有智力”来表达对佛性的认识过程。他认为,虽然佛性的存在类似于某种神通,但实际上它并不是真正的神通,而是人们对自身内心状态的理解。这种理解过程需要经历轮回中的无数考验和磨难,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佛性的力量和价值。
诗人以“若欲具真如,勤苦修功德”作为结尾。这句话再次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要想真正获得佛性的真如,必须付出辛勤的努力和积累善行的功德。这里的“勤苦修功德”不仅指修行的过程,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和行为准则。通过不断的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步摆脱内心的束缚,实现内心的觉醒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佛家幻身与心性关系的探讨,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它既揭示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和挑战,又给出了一条通向心灵深处的道路。通过修行和实践,人们可以逐渐超越自我,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