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
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念不起。更无余。
见本性。等空虚。
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五更转 其一

南宗定邪正五首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

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念不起。更无余。

见本性。等空虚。

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注释:

一更,即子时,古代计时法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一更初,是指子夜刚过的时刻。

妄想,指主观上的幻觉、错误的想法和观念。真如,又称“如来藏”、“本心”,是佛教用语,表示宇宙万物的本体,即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不异居,意味着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同一的。

迷则真如,意思是当人们执着于世俗的观念时,就会认为真如(宇宙万物的本体)就存在于其中。悟则妄想,意思是当人们在修行的过程中,一旦领悟到了真理,就会明白妄想(错误的思考方式)其实并非真的存在。

念不起,即没有杂念,内心平静。更无余,没有其他的干扰或欲望。

见本性,指的是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本质。等空虚,意味着与虚空相融,达到一种超脱的境界。

有作有求非解脱,意味着如果总是追求外在的东西,就不会得到真正的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即不需要刻意去做某件事情,自然就能获得进步。

赏析:

这首《五更转 其一》是唐代禅师玄奘所著的一首颂诗,旨在阐述禅宗的核心思想——”不立文字”。在这首诗中,玄奘通过描绘一个修行者在夜晚时分的内心体验,表达了他对”真如”的理解以及对修行过程的描述。他写道:”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念不起,更无余。见本性,等空虚。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从诗歌的结构来看,它采用了对偶的形式,每个句子都由两个部分组成,分别描述了不同的修行境界或心理状态。这种对偶形式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凝练和有力,同时也有助于突出主题。

玄奘在诗中强调了修行者的内心状态对于认识”真如”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当修行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时,才能够真正地认识到”真如”的本质。这种观点体现了禅宗对于”见性”的追求,也反映了禅宗对于修行过程中心态调整的重视。

玄奘还提到了修行者在修行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的不同阶段和境界,这些阶段或境界都是基于对内心体验的观察和理解。他强调了修行者需要不断地去观察和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真如”的本质。

这首《五更转 其一》是一首充满禅意的颂诗,它通过描绘修行者的内心体验,表达了禅宗对于”真如”的理解和修行过程的指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