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深。无生□□坐禅林。
内外中间无处所。魔军自灭不来侵。
莫作意。勿凝心。
任自在。离思寻。
般若本来无处所。作意何时悟法音。
五更转 其三 顿见境五首
三更深,无生□□坐禅林。
内外中间无处所,魔军自灭不来侵。
莫作意,勿凝心,
任自在,离思寻。
般若本来无处所,作意何时悟法音。
注释:
- 第三句:“无生□□坐禅林”:这里的“□□”指的是修行者,他们通常坐在禅林中,专注于修行。
- 第五句:“内外中间无处所”:描述了修行者在内外之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位置或位置感,这体现了禅宗中对“空”的理解和追求。
- 第七句:“魔军自灭不来侵”:暗示了修行者的内心强大到足以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不需要外部力量的侵扰。
- 第九句:“莫作意,勿凝心”:这里提倡的是内心的自由和轻松,不要过于执着或纠结于某种想法或情感。
- 第十句:“任自在”: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态度,不强迫自己按照某种方式生活。
- 第十一句:“离思寻”:指通过思考或探索来寻找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 第十二句:“般若本来无处所”:般若(智慧)本身是超越一切形式的存在,没有固定的、可以捉摸的实体。
- 结尾:“作意何时悟法音”:这里的“作意”指的是刻意追求,而“法音”则是佛教中的一种声音,代表佛法的智慧和启示。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觉悟来自于对佛法的领悟和实践,而不是刻意地去追求。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在禅林中的体验进行描述,展现了禅宗中对于内心自由和超脱的追求。诗中的修行者通过“无生□□坐禅林”展示了他们对内在世界的深刻洞察,而“内外中间无处所,魔军自灭不来侵”则传达了他们对于外在世界的淡然态度。诗中的表达方式简练而富有哲理,通过对修行者内心状态的描述,反映了禅宗的核心思想——通过自我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平静。整首诗不仅描绘了修行者的精神状态,也传递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