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更催。大圆宝镜镇安台。
众生不了攀缘病。由斯障闭心不开。
本自净。没尘埃。
无染着。绝轮回。
诸行无常是生灭。但观实相见如来。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注意从题材、体裁、主题、内容、情感、构思、手法、语言等方面赏析诗歌。“南宗”指禅宗,“邪正”指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这首诗是《五更转》的第二首。前两句写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南宗”,禅宗;“定邪”,即定力,辨别是非;“正邪”,指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五更转”,佛教语,指禅定中的五种境界:初地菩萨在初夜得见本心,二地菩萨于中夜观照本心,三地菩萨到后半夜证悟本心,四地菩萨彻悟本心,最后到达五地上无上正等正觉。这五转都是佛学的用语,与前面提到的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有关。中间三句写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所起的作用。“众生不了攀缘病”,众生无法了解或摆脱这种迷惘和苦恼,是因为没有达到佛学中的定境。“由斯障闭心不开”,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心门关闭而不能开合。“本自净”,“没尘埃”,“无染着”,“绝轮回”,本来清净,没有沾染,远离轮回。最后两句写佛学中的定境。“诸行无常是生灭”,“诸行”,一切行,一切事物,包括人世间的一切事物;“无常”,变化无常;“生灭”,生与灭,生与灭的过程。这是对宇宙万物存在状态的总概括。“但观实相见如来”,“实相”,佛教语,真实之相,本体的真实面目;“如来”,佛教语,佛陀,即释迦牟尼。意思是要人们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以了解佛陀的真实形象。这几句的意思是:宇宙万物存在状态的变化无常,是生与灭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能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能认识佛陀真实的样子。

【答案】

译文:

佛学中有五种境界,分别指初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菩萨的境界。这些境界都是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众生未能理解佛学中的这些境界,是由于他们没有到达佛学中的定境。由于众生未达到佛学中的定境,因此他们的心不能打开。佛学认为众生本来是清净的,没有被尘世污染,没有受到尘世影响,也没有了轮回的烦恼。佛学认为,宇宙万物存在状态的变化无常,是生与灭的过程,但只要我们能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就能认识佛陀真实的样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