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转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的名篇名句的识记、理解能力,名篇名句是古代诗人创作的文言文的精华,阅读时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 “一更风露清,东壁寒蛩鸣”,一更天,天气清凉,月光皎洁,蟋蟀在墙内叫得凄惨。 “所怀离别人,独坐伤我情”,思念的人不在身边,只能一个人孤独地坐着,感到悲伤。 “二更人愈愁,声声近床头”,二更天,人更加感伤,蟋蟀的声音更加凄凉,仿佛就响在床头。 “昨日携手妤,今夕在他州”
五更转,其三南宗定邪正五首 三更侵,如来智慧本幽深。 唯佛与法乃能见,声闻缘觉不知音。 处山窟,住禅林。 入空定,便凝心。 一坐还同八万劫,只为担麻不重金。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五言律诗《南宗定邪正五首》中的第三首。这首诗主要描绘了佛教禅宗的修持境界和修行过程。 译文: 深夜时分,我独自一人坐在禅房中,静心参禅。我深深地感受到,只有佛法才是真正能够理解宇宙真理的智慧。然而
五更转 其一 南宗定邪正五首 一更初。妄想真如不异居。 迷则真如是妄想。悟则妄想是真如。 念不起。更无余。 见本性。等空虚。 有作有求非解脱。无作无求是功夫。 注释: 一更,即子时,古代计时法中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一更初,是指子夜刚过的时刻。 妄想,指主观上的幻觉、错误的想法和观念。真如,又称“如来藏”、“本心”,是佛教用语,表示宇宙万物的本体,即一切现象的真实本质。不异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五更转》。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五更分。菩提无住复无根。 过去舍身求不得。吾师普遂不忘恩。 施法药。大张门。 去障膜。豁浮云。 顿与众生开佛眼。皆令见性免沉沦。 注释: - 五更分:指五更时分,即深夜时分。 - 菩提无住复无根:菩提(觉悟)是没有固定的处所或根基的。 - 过去舍身求不得:在过去的时候,人们为了追求某种境界或目标,不惜舍弃自己的身体。 -
诗句释义: - “五更转 其二 顿见境五首”:这一句似乎是题目或者诗的序言,表明这是一组关于“顿见境”、“如来”和“菩提”的诗歌。 - “二更催。知心无念是如来”:这句描述了夜晚二更时分,人们开始感到疲倦或思考,这时如果心中没有杂念,就会感受到如同“如来”(即佛)的存在。 - “妄想是空非实有。□□山上不劳梯”:这里提到了“妄想”,是指人的主观想法或幻想;“空”和“非实有”表示这些想法都是虚幻的
五更转 其三 顿见境五首 三更深,无生□□坐禅林。 内外中间无处所,魔军自灭不来侵。 莫作意,勿凝心, 任自在,离思寻。 般若本来无处所,作意何时悟法音。 注释: - 第三句:“无生□□坐禅林”:这里的“□□”指的是修行者,他们通常坐在禅林中,专注于修行。 - 第五句:“内外中间无处所”:描述了修行者在内外之间找不到一个确切的位置或位置感,这体现了禅宗中对“空”的理解和追求。 - 第七句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注意从题材、体裁、主题、内容、情感、构思、手法、语言等方面赏析诗歌。“南宗”指禅宗,“邪正”指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这首诗是《五更转》的第二首。前两句写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南宗”,禅宗;“定邪”,即定力,辨别是非;“正邪”,指佛学中对佛教思想流派的区分。“五更转”,佛教语,指禅定中的五种境界:初地菩萨在初夜得见本心,二地菩萨于中夜观照本心
诗句解释与译文: 五更分,净体由来无我人。 - 注释: 五更时分。 - 译文: 在深夜的五更时分,我的心灵纯净如初,未曾被世俗尘埃所染。 黑白见知而不染,遮莫青黄寂不论。 - 注释: “黑白、青黄”在这里比喻是非、好坏,“知”指知晓或觉悟。“不染、寂”指不被这些事物所影响。 - 译文: 黑白分明时,我知道是非好坏;青黄不杂时,我心如止水,不为外界纷扰所动。 了了见,的知真。 - 注释:
【注释】 五更:夜半。转四句:一,“五更转”即夜半时。二,顿见境:一下子看到境界。三,五首:指《五首》诗,是李白的一首绝句。四,□□共传无作法:意即大家共同传说李白没有用功写作。五,愚人造化数数般:指人们认为李白的诗写得不好。六,寻不见:找不到。难□难:难以理解。七,□祋似:仿佛。本来禅:本来的禅宗。八,若悟刹那应即见:如果领悟了瞬间就看到了。九,迷时累劫暗中观:迷惑时连累世代都在黑暗中观察。十
【注释】 五更转:佛教语,指修行人定时念诵经咒。五更,即寅时(3点至5点)。定邪正:指修道人辨别邪正、善恶。五首:五首偈。 【赏析】 这首诗是说,修行的人要时时保持清净心,不要妄生分别心;妄生分别心,就是邪念;邪念既已生出,就要用佛法来对治它;若再用佛法对它加以控制,就会变成执著妄想,而成为“抟”。这样循环不已,就失去了清净心。修行者应该任凭本性,不思善恶,不生烦恼,不起分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