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覆盆水于地,芥浮于水,蚁附于芥,茫然不知所济,少焉,水涸,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念此可以一笑。戊寅九月十二日,与客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

【注释】

在儋耳书:指《登高丘而望远海》(《登高》其一)。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我最初到达南海时,环顾四周,看到天和水没有边际。心中伤感地说:“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个岛屿呢?”

已而思之:过了一会儿,又考虑了一下。

天地在积水之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之中,有生孰不在岛者:天地被海水包围,九州位于大海之中,中国位于大海的东部,有谁不是居住在海岛上呢?

覆盆水于地:倒扣在地面上的水盆。

芥浮于水:水中的浮萍。

蚁附于芥:蚂蚁附着在浮萍上。

茫然不知所济:茫然不知所措。

少焉,水涸:一会儿,水面干了。

蚁即径去,见其类,出涕曰:“几不复与子相见。”:蚂蚁很快沿着一条小道走了,见到了同类,不禁流出了眼泪说:“这次恐怕不再和你见面了。”

岂知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哪里知道,转瞬间(低头抬头之间),就有一条宽阔的道路呈现在眼前。

念此可以一笑:想到这些,就可以笑了。

戊寅九月十二日:指1086年9月25日。

与客:指黄庭坚的朋友。

饮薄酒小醉,信笔书此纸:喝着薄酒微醉,随手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在儋耳书》是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一首五言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九月壬申(十五日)夜。这首诗写诗人初到海南时的感慨,以及他后来对这一遭遇的超脱态度。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真意切,富有哲理性和幽默感。

首联两句写诗人初到南海时的所见所感。“吾始至南海”表明作者刚来到海南,“环视天水无际”说明作者站在海边,视野开阔,面对的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大海,感到十分空旷寂寞。此时,诗人不免产生一种凄凉、伤感的情绪。这种情绪也感染了读者,使人产生了一种悲凉之感。“凄然伤曰:‘何时而出此岛耶!’”这句中的“凄然”二字,写出了诗人因身处荒僻之地而产生的哀伤之情。

颔联两句是诗人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得出的结论。他认为,天地被海水包围,九州位于大海之中,中国位于大海的东部,因此有生的人都是居住在海岛上的。这里的“覆盆水”“芥浮于水”“蚁附于芥”等词语形象生动,把诗人当时的处境描绘得淋漓尽致。

颈联两句是诗人对这一处境的进一步思考。他想象自己站在高处俯视下面的情景,看到了一条通往远方的道路。他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家乡,想到了亲人朋友,不由得流下了泪水。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对亲人朋友的思念。

尾联两句是全诗的核心部分。诗人认为,人生就像蚂蚁一样渺小,但只要我们能够找到出路,就能够克服困难,走出困境。这就是他所说的“俯仰之间,有方轨八达之路子”。这里的“方轨”指的是宽广的道路,“八达”则是指多条道路,意思是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曲折复杂,但只要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能够走出困境,取得成功。

整首诗通过诗人的所见所感和思考,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困难的应对方式。他的这种态度和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执着追求,也反映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精神境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