鸥清眠醉晴溪月。几梦寒蓑雪。断桥篱落带人家。枝北枝南初著、两三花。
曾于春底横孤艇。香似诗能冷。娟娟玉立载归壶。渺渺愁予肯入、楚骚无。
【注释】
鸥清眠醉晴溪月:鸥鸟在清澈的水中睡觉,醉酒般的陶醉于晴日下的溪流月影。
几梦寒蓑雪:几次梦见身着蓑衣,身披雪花。
断桥篱落带人家:断桥旁边稀疏的篱笆旁是人家。
枝北枝南初著两三花:树枝上,东边一枝,西边一簇,刚刚长出两三朵梅花。
曾于春底横孤艇:曾经在春天的时候,横着一只小船。
香似诗能冷:香味如同诗一样寒冷、清冽。
娟娟玉立载归壶:像美人一样美丽地站立,好像承载着归去的器皿(如壶)。
渺渺愁予肯入:茫茫的忧愁让我怎能进入那《楚辞》的世界。
【赏析】
词人通过描写一个女子独自在小船上赏梅的情景和内心感受,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以及内心的痛苦。词中以“梅”为线索,写尽了梅花的风姿与女子的心事。
“鸥清眠醉晴溪月。”这是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一群白色的鸥鸟在清澈碧绿的水面上悠然自得地游弋;月光洒下一片银辉,照彻水面,仿佛是一轮弯弯的月亮。“清”、“醉”两个动词,生动传神地描绘了水禽自在悠闲、怡然自得的姿态,也烘托出一种宁静、幽雅的气氛。接着,又用“几梦寒蓑雪”一句,将鸥鸟的神态与女子的心境巧妙地联系起来。这两句看似平淡无奇,但其中却隐含着丰富的意蕴。它既暗示了词人此时所处的环境是冬日里清冷寂寥的溪畔,又暗寓了词人自己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几”,表示次数之多,“梦”,则表明其梦境之频繁、之真切,似乎已经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寒蓑雪”三字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境界的清寒、凄寂,使人感到一股寒气袭人,令人毛骨悚然。“断桥篱落带人家。“这句中的“断桥”一词,既点明了地点,又暗指了时间。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桥已断,但仔细体味起来,却分明是在说那座桥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带人家”三个字,则更是耐人寻味。它既表明了桥的遗迹仍然依稀可辨,又暗示着桥的遗址已经融入了周围的景象之中,让人无法分辨。这样的写法,既显得空灵缥缈、恍恍惚惚,又充满了无尽的遐思与回味。“枝北枝南初著两三花。”这句中的“枝北枝南初著”三字,既描绘了梅花枝条的生长态势,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而“两三花”三字则形象地描绘了梅花绽放的景象,给人以美感和喜悦。然而,在这美丽的背后,却又隐藏着一颗受伤的心。
“曾于春底横孤艇。香似诗能冷。”这句中的“春底”二字,既是指季节,又是指时节。从字面上看,似乎是说在春天的时候曾有过一段经历,但仔细品味起来,却分明是在说那段经历已经过去了。同时,“香似诗能冷”三字,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香气的独特之处。这里的“香”字,既是对梅花香气的形容,又是对梅花品格的赞美。因为梅花有着独特的清香,所以才能与诗歌相提并论。同时,这股清香又是如此的清淡、如此的冷漠,仿佛带着一种冷冽的气息。这种冷冽的气息,既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是一种情感体验。它既是对外界环境的直接感受,又是内心深处的一种投射。这种冷冽的气息,既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又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惆怅与哀伤。
“娟娟玉立载归壶。渺渺愁予肯入。”这句中的“娟娟玉立”三字,既形容了梅花的仪态,又赋予了梅花以人格化的特征。她宛如一位端庄秀丽的美人,挺拔而优雅地向远方眺望着。同时,“载归壶”三字,则进一步强调了梅花的飘逸与高洁。她似乎被某种神奇的力量所吸引,飘然若仙地载着归去。然而,这股飘逸与高洁的气质却又与她内心的愁苦相映衬。她似乎已经被深深地困扰住了,无法摆脱这层愁苦。“渺渺”二字,既形容了愁绪的无边无际,又表达了愁绪的深沉凝重。这种愁绪仿佛笼罩着整个宇宙,让人感到一种压抑和窒息。而“肯入”二字,则更是耐人寻味。它既表达了词人对《楚辞》的喜爱之情,又暗示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无奈与失落。他似乎已经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进入了那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却又无法真正地融入其中。这种矛盾的心情,既令人感到困惑不解,又令人深感悲凉无限。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北宋词人、大臣。字同叔,号宋景,抚州资溪人(今江西省资溪县境内),因事贬居湘陵故里至今。官至宰相、翰林学士、集贤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等职。谥号元献,又称珠郎学士、小山词人。晏殊工词,尤擅小令,多写细腻委婉之词调,语言华美精练,内容多反映个人生活和抒发政治失意之感伤。有《珠玉词》,词集今编为《珠玉词》一卷、《珠玉集》二卷。《宋史》有传。今有《珠玉琴音》《珠玉词》。
名家点评
王文成《花草蒙拾》卷四:“此篇结句最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