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庐山横广泽。晴空万顷波涛白。上有至人营窟宅。经游客。古今多是烟霞谪。
一钵上人轻六翮。选场要射如来策。点化黄金非妙药。难堪酌。三生一口都吞却。
【注释】
闻道:听说。庐山:山名,在江西。横广泽,指宽阔的水面。晴空万顷,指天空万里无云。波涛白:浪花如白色波浪。营窟宅:筑造房屋居住。经游客:指经常来往的人。古今多是烟霞谪:自古以来,被贬官的人都来到这庐山上。烟霞谪,指被贬之人。一钵上人轻六翮(hé):一位高僧,用一根竹杖,一只钵,轻飘飘地飞来飞去。六翮,指鸟翅。选场要射,指参加科举考试。要,要求。要射,指科举考试。点化,佛家语,指教化。妙药,指佛教所说的解脱生死轮回的药。三生一口都吞却: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能从“金丹”中悟出道理,就能了脱一切烦恼,成为神仙,而不需要炼“金丹”。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当时诗人正在长安任职,与友人王士元一起送一位名叫深上人的僧人前往庐山参禅学道。作者以浮图语(梵语,意为佛经)的形式写诗,既表达了对这位僧人的祝愿,又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种现实情况。
首句“闻道庐山横广泽”,起笔不凡。它不仅写出了庐山的宏伟壮观,而且通过“闻道”二字,引出下文,使全诗有了开头,也使诗歌显得气势恢弘。“闻道”一词,出自《论语·子罕》:“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思是说:“听到凤凰的鸣叫!听到凤凰的鸣叫!为什么你的德行衰败了呢?从前的事已经不能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是可以补救的啊!算了吧!现在做官的人差不多都要完了啊!”在这里,孔子感叹自己已经衰老无力了。然而,“闻道”一词,也可以理解为“听闻”、“知道”的意思,这里指的是诗人听到庐山的传说之后,才知道庐山是个好地方。
次句“晴空万顷波涛白”,进一步描写庐山景色。晴空万里,没有一丝白云,只有湛蓝的天空和无边无际的湖水。湖面平静如镜,水天相接,仿佛是白色的波浪在翻滚。这里的“晴空”指的是晴天的天空,“波涛白”则形容湖面的平静,给人以静谧、宁静的感觉。《楚辞·九歌·湘夫人》中也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诗句,同样描写了秋日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第三句“上有至人营窟宅”,则是从庐山的景色转到庐山上的居住者。至人,是指得道成仙的人,这里指的是居住在山上的高僧。营窟宅,即建造房屋居住。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庐山上有一位得道高人,他选择这个地方建了一座寺院,在那里修行。
第四句“经游客”,则是描写那些经常来往于庐山之间的人们。他们都是来拜访高僧、学习佛法的人。
第五句“古今多是烟霞谪”,则进一步揭示了庐山的特点。这里所说的“烟霞谪”,是指被贬官员来到庐山上的原因。自古以来,许多被朝廷罢免或降职的人都喜欢来到这座美丽的山峰上来寻找心灵的慰藉。
第六句“一钵上人轻六翮”,描绘了那位高僧的形象。他带着一钵饭,一根竹杖,轻飘飘地飞来飞去。这里的“六翮”指的是鸟儿的翅膀,比喻高僧的法力高强,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
第七句“选场要射”,则进一步描述了高僧的修行方式。他参加了科举考试,要求自己要有更高的境界和更深的理解。这里的“要射”,是指科举考试中的策论部分,需要考生有深厚的学问和见解。
第八句“点化黄金非妙药”,则是对高僧的一种赞美。他能够点化黄金为良药,帮助那些迷失方向的人找回自己的本性。这里的“点化”是指引导、启发的意思,而“黄金”则象征着财富和物质。
第九句“难堪酌”,则暗示了高僧的生活状态。他过着清苦的生活,常常只能喝一点酒水来解渴。这里的“酌”指的是饮酒,表示生活清贫。
第十句“三生一口都吞却”,则是对高僧的一种祝福。他能够从“金丹”中悟出道理,成为神仙,不再受轮回之苦。这里的“金丹”指的是一种神秘的药物,据说能够使人长生不老。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景色、居住者和高僧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和一位得道高人的形象。同时,通过对庐山的赞美,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现实情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