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驾元来是重臣,穷通不足累其身。
直言悟主成遗恨,劲节如公能几人。
泉泻冢堂垂鹤泪,苔封碑石剥龙鳞。
至今绘像丹青手,难写灵台一点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嘉祐的作品,全诗如下:
九日山拜姜相遗像
译文:
在九日这天,我拜访了姜相的遗像。
注释:
- 九日:这里指的是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的习惯,也有祭祀亡故亲人的传统,因此“九日”常被用来指代对故人的怀念和祭奠。
- 拜:这里是参观的意思。
- 姜相:指的是姜太公,古代传说中的智者,此处特指姜尚(字子牙)。在《封神演义》中,姜尚是周武王的主要辅佐者,后来被封为齐国诸侯。
- 遗像:是指姜尚的画像或雕像。
赏析: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姜尚这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首句“九日山拜姜相遗像”,直接点明了时间(九日)、地点(山)、目的(拜遗像)和对象(姜相),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诗句进一步描绘了姜相的形象和影响,以及他身后留下的文化遗产。
赏析二:
诗人通过具体的景象来表达对姜相的崇敬之情。“直言悟主成遗恨,劲节如公能几人。”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姜相直谏君王、敢于直言的精神深感敬佩。这里的“直言”指的是姜相敢于向君主进谏,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这种精神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因此成为了诗人心中的一大遗憾。同时,“劲节如公能几人”则表明了姜相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这种品质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第三四句:“泉泻冢堂垂鹤泪,苔封碑石剥龙鳞。”诗人通过泉水流淌、墓碑苔藓的生长等自然景象,生动地描绘了姜相身后留下的历史痕迹和文化价值。这里的“泉泻冢堂”、“苔封碑石”等意象,都与姜相的形象紧密相连,既展现了姜相生前的影响力,也表达了诗人对于他的深深怀念。
最后一句:“至今绘像丹青手,难写灵台一点真。”诗人感叹至今仍然有人绘制姜相的画像,但真正理解并体现姜相精神的人却不多。这里的“灵台一点真”意味着只有那些真正领悟到姜相精神的人才能理解其真实意义,而这种境界却是难以企及的。
这首诗通过对姜相形象的描述和对其事迹的颂扬,展示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和对于传统文化的珍视之心。同时,诗人也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望,即希望后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先贤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