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翁作颂鲁公书,峭壁云烟万古垂。
三绝堂前月浸碧,两峰亭下草生悲。
英风义概有存者,流水高山谁会之。
便使中原归赵璧,磨崖再勒中兴碑。

【注释】

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城南的湘江中。元翁:即元好问,元朝著名文学家、学者。鲁公:指宋代名臣文天祥。峭壁云烟万古垂:形容山峰陡峭,云雾缭绕,风景秀丽。三绝:指文辞之绝、书法之绝、诗画之绝。月浸碧:月亮倒映在碧绿的江水中。两峰亭下草生悲:指文天祥的墓前,长满了野草,使人想起文天祥的一生,感慨万千。英风义概:指文天祥高尚的道德和气节。会者:能理解的人。中原归赵璧:指南宋灭亡后,赵构逃到南方,元军追至,他被迫降元。磨崖再勒:指文天祥被害后,后人在他被杀的地方(今浙江衢州)刻下了“宋丞相文山先生之墓”等石碑。中兴:复兴。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元好问对唐代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一诗的题注。诗的首联写浯溪景色,以峻峭的山峦、飘渺的云雾,形象地勾画出了山高水长、气象万千的意境;颔联写三绝堂前,月光倒映在碧绿的江面上,以及两峰亭下,长满了野草的景象;颈联写文天祥高尚的品德和气节,表达了后人对他无尽的缅怀之情;尾联写文天祥壮烈就义后,后人为了纪念他,又在他的被害处刻下了新石碑。全诗结构严谨严密,语言简练明快,情感真挚感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