舣棹湖亭又访山,寺楼登赏十三间。
更寻半隐先生迹,一拥朱轮未得还。

诗句解析与翻译:

第一首:

舣棹湖亭又访山,寺楼登赏十三间

  • 舣棹湖亭又访山: 舣(停下)棹(船桨),湖亭,再次到湖边的亭子拜访。
  • 寺楼登赏十三间: 寺楼即寺庙中的楼阁,登赏,欣赏。“十三间”表明楼阁有多个房间。
  • 译文:我在湖边的小船上停下来,再次访问山上,登上寺庙的楼阁欣赏美景。

第二首:

更寻半隐先生迹,一拥朱轮未得还

  • 更寻半隐先生迹: 更,进一步;寻,寻找。半隐先生,指不问世事的高士。
  • 一拥朱轮未得还: 一拥,争相挤入;朱轮,代指高官显贵的车子;未得还,未能返回。
  • 译文:我更加努力去寻找那些隐居的高士们留下的足迹,但始终未能有幸回到那豪华的车中。

赏析:

对诗人赵抃生平的理解:

  • 赵抃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经历了许多波折,晚年退居家乡后创作了大量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诗作。
  •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晚年归隐的生活状态,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对诗歌主题和情感的分析:

  • “舣棹湖亭又访山”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近,通过在湖边的小舟上停留,表达了他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
  • “寺楼登赏十三间”则透露出一种对世俗繁华的超然态度,即使身处高楼之中,也不忘探寻更高远的境界。

语言特色与表现手法:

  • 全诗采用七言绝句的格式,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传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官场到山林,从繁华到寂静。
  • 诗句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化(如“把酒卮”中的“把酒”,使酒杯仿佛有了生命)、对比(如“拒霜黄菊斗芳菲”中的菊花与其他花卉比较)、象征(如“更寻半隐先生迹”可能象征着追求高洁的精神境界)。
    诗歌通过这些手法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坚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