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耶城中无垢师,丈室仅似蜗牛庐。
三万二千师子坐,同时容纳无赢馀。
圆通境界不思议,一颗玄入随卷舒。
先生从来道眼具,深入不二离圈模。
粟庵宴坐观万法,不以诞幻惊群愚。
炯如白月挂圆碧,千江分影冰轮孤。
乃知芥子纳须弥,妙用岂以常形拘。
惜哉山人空索价,不悟心藏万卷书。

诗句释义

  1. 毗耶城中无垢师,丈室仅似蜗牛庐。
  • “毗耶城”指的是佛教圣地,此处可能指的是佛陀的教化之地。“无垢师”是指佛祖,表示佛陀的修行达到了纯净无暇的境界。“丈室”,古代对僧房的一种称呼,这里指佛陀的居所。“蜗牛庐”则形容其住所简陋,如同蜗牛之壳,象征着佛陀虽身处红尘,却能保持清净之心。
  1. 三万二千师子坐,同时容纳无赢馀。
  • “师子”是印度教中的力量象征,此处可能暗指佛陀的智慧或力量。“坐”在这里表示修行或教化众生。“三万二千”是一个虚数,表示数量之多,强调其教化的广泛和深远。“无赢馀”意为没有多余,强调其教诲的精深和完整。
  1. 圆通境界不思议,一颗玄入随卷舒。
  • “圆通”是佛教用语,意指达到事事通达、无碍的境界。“境界”指修行者所处的环境或境界。“不思议”意为不可思议,形容其智慧之高超。“一颗玄”指一颗心,即佛性。“玄入”指进入玄妙之境。“随卷舒”意为随心所欲地展开、展开,形容佛陀的智慧如同卷轴一样可以展开,无尽无休。
  1. 先生从来道眼具,深入不二离圈模。
  • “先生”是对佛陀的尊称。“道眼”指洞悉佛法的智慧之眼。“不二”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意为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离圈模”意为跳出固定的思维模式,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1. 粟庵宴坐观万法,不以诞幻惊群愚。
  • “粟庵”指简陋的居住之所。“宴坐”意为闲坐、静坐。“万法”指世间的一切现象和法则。“诞幻”指虚假虚幻的事物。“群愚”指一群愚昧无知的人。“惊”在这里指引起或惊动,“惊群愚”即使一群愚者感到震惊或迷惑。
  1. 炯如白月挂圆碧,千江分影冰轮孤。
  • “炯”意为明亮、清澈。“白月”指明亮的月亮。“圆碧”意指完整的碧绿,形容月亮的颜色和形态。“千江”指无数的江河。“分影”意为影子交错、重叠。“冰轮孤”意为孤独而清冷的月亮,形容月亮的孤傲和清冷。
  1. 乃知芥子纳须弥,妙用岂以常形拘。
  • “芥子”是一种很小的植物,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纳须弥”意为包容须弥山,形容其心胸广阔。“妙用”指神奇的功效和用途。“常形拘”意为被常规的形态所限制。
  1. 惜哉山人空索价,不悟心藏万卷书。
  • “山人”是对僧人的雅称。“空索价”意为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去追求名利等外在之物。“心藏万卷书”意为内心深处蕴藏着无尽的知识和智慧。这里的“万卷书”并非字面上的书本,而是比喻内心的学问和修养。

译文:

  1. 在毗耶城中有一位无垢师,他的住处就像蜗牛的屋子一样狭小简陋。
  2. 他能够容纳三万二千位修行者同时存在,他们的智慧和悟性都无比深厚。
  3. 他在圆通的境界里,展现出了不可思议的奇妙景象,他的内心如同一本打开的书卷,随时都可以展现其智慧和内涵。
  4. 他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他的心灵深处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典范。
  5. 他在简单的庵舍中静坐观照世间一切法相,他不会让任何虚假的事物扰乱他的心灵。
  6. 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千条江河的倒影与孤高的明月相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7. 他认识到即使是微小的芥子也能容纳整个须弥山,他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智慧和力量。
  8. 然而,有些山中的修行者却只追求名利,他们没有意识到内心蕴藏着无尽的知识和智慧才是真正的宝藏。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典故和寓言的形式,描绘了一位禅师(或佛陀化身)的智慧与慈悲。诗中通过对毗耶城的描述和对禅师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禅师的智慧和慈悲体现在他的言行举止中,他虽然生活简朴,但却能够容纳广大的智慧和悟性。他的内心犹如一本打开的书卷,随时都能展现其智慧和内涵。他对佛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力,他的心灵深处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慈悲,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修行的典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