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蒲与方竹,伴我守幽闲。
夜阑得禅趣,明月窥窗间。
【解析】
此诗以庵为题,表达了诗人在静谧幽淡的禅境中,与明月相依相伴,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致。全诗四句,前两句写坐进庵的情景,后两句写夜深人静时得到的禅趣。“圆蒲”指方竹。
【答案】
译文:我坐在庵里,看到圆圆的蒲团和方方的竹简陪伴着我守着这幽深闲逸的生活。
夜已深,我得到了禅理的乐趣,明月偷偷地照进我的窗户。
注释:庵:佛寺旁的小屋。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秋末冬初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首联“圆蒲与方竹,伴我守幽闲。”点明写作地点是在山间庵内。“圆蒲”即方竹,这里用“圆”与“方”对偶,形象地写出了竹的形态特征。“方竹”又作“方丈竹”,“圆蒲”即指方竹。古人多用竹子编成篱笆或编制器物。“守幽闲”三字点明了诗人心境,表明他远离尘世纷扰,过着一种清静寡欲的隐士生活。
颔联“夜阑得禅趣,明月窥窗外。”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夜景。“夜阑”指深夜。“禅趣”是禅宗修持者所体验的一种境界。佛教认为,一切有生灭变化的东西,都是无常的,只有“无住”才能达到“涅槃”。“禅趣”就是悟到了这种道理,因而觉得心境十分宁静。“明月”本是无情之物,而诗人却把它人格化,赋予了它“窥窗”的动作,这就使月色显得有情可爱,仿佛也懂得欣赏主人的高洁品格。
尾联“坐进庵戏作”,说明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人在幽静的庵中,感到心旷神怡,于是坐下来吟咏起来,创作了这首五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