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泚笔笑愚忠,后日私书迹更穷。
自是京刘异恭显,未知君意与谁同。

【注释】

当年:指当年在朝为官时。泚笔:讥笑别人不聪明。后日:指后来的私书(书信)。迹更穷:用尽心思。自是:从那时以来。京、刘:都是汉代人名。异恭显:与先前的不同,有恭谨之意。君意:你的意思。与谁同:和谁相同。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中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赞扬他“自是京、刘异恭显”,而对他的某些做法则表示异议。

首句写王安石变法前,有人讥笑他的为人,说他愚蠢。“泚笔”二字,暗喻那些讥笑王安石的人像被泚水(涂漆的水)弄湿了手一样糊涂。次句写王安石变法后,有人对他的做法也进行讥笑,说他把国家治理到极点,连私人书信都用尽心思来修饰。“私书”即私函,这里比喻王安石的新政措施。“迹更穷”,意思是说,王安石的作法比当初更有用心,更加巧妙,其用尽心机的程度,超过了当初讥笑他的人。“后日”与“当年”相对照,说明变法者与讥笑者的心境变化,都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变化。

第三句写王安石变法前后的作风不同。“自是”、“未知”二字表明,变法者与讥笑者的心态变化,都不是自己主观意识所能决定的。“恭显”二字表明,变法者与讥笑者的作风变化,不是出自恭谨之性。“异恭显”三字表明,这种不同并非由于变法者与讥笑者的品德不同。“君意”二字表明,这种不同并非由于变法者与讥笑者的品德不同。“与谁同”三个字表明,这种不同并非由于变法者与讥笑者的品德不同,而是由于他们所处时代、环境、地位的不同。这一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既表明了作者对王安石变法态度的实质,又揭示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现象的深刻理解,表现了他的思想境界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诗人用“异恭显”与“君意”两个词语来表达他对新法的看法:新法与旧法不同,新法并不是出于恭谨之性,也不是出于与讥笑者相同的品德,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不同的行为。这就说明了新法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