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流金铄石气如焚,巫祝并祷天不闻。滂霈一雨洗乾坤,肤寸而合山中云。
又不见疾雷破山风助势,八表同昏天地闭。峰头一抹敛归云,赫日当空鬼神避。
只今岁杪雪霜馀,得向岩前自卷舒。等闲且伴幽人宿,明日春回须雨足。
注释:
君不见,你看!流金铄石(形容天气炎热):太阳像熔化的金子一样炽热。气如焚(比喻热气逼人):热气好像烧起来了一样。巫祝并祷天不闻(祈求神灵保佑):巫祝们同时祈祷上天,却得不到回应。滂霈一雨洗乾坤(一场大雨冲刷了天地):滂,大;霈,雨水大而多。洗,冲洗,冲刷。乾坤,天地。肤寸而合山中云(山中的云雾像手指头一样厚):肤,薄;寸,极小。合,合拢,凝聚在一起。
又不见疾雷破山风助势(疾风暴雨声势浩大):急雷,闪电;破山风,狂风。八表同昏(天空、大地、四方都是昏暗的):八表,指上下四方。同,一齐。昏,昏暗。天地闭(天空、大地、四方都关闭起来):天地闭,形容风雨交加,天地闭塞,万物被淹没。峰头一抹敛归云(山峰上的云彩聚拢着飘走了):一抹,指一片云。敛,收起。归云,飘动的云彩。赫日当空鬼神避(太阳高照,连鬼神都躲避不开):赫,光明照耀的样子。
只今岁杪(今年年底),雪霜馀(还有残留的积雪和霜):只今,现在。岁杪,一年的结尾。雪霜余,残存的雪和霜。岩前自卷舒(在岩石的前方自由地舒展开来):岩,指山崖。自卷舒,自然地伸展或收缩。等闲(闲暇的时候)且伴幽人宿(暂且陪伴幽居者住宿):等闲,随意。幽人,隐士。宿,住宿。明日春回须雨足(明天春天来临时需要雨水充足):春回,春天来临。须,必要。雨足,足够的雨水。
赏析:
这首诗写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诗人任监州司法参军时,与李果州同游宿云轩,作此诗赠李果州。
“君不见”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你听好了”。
首句以“流金铄石气如焚,巫祝并祷天不闻。”开篇,描绘了一幅烈日炎炎、热气蒸人的图景。诗人用“流金铄石”来形容酷暑,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夏日的炎热。接着,他用“巫祝并祷天不闻”来表达人们在烈日下祈祷的场景,但似乎并未得到上天的应答。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炎热的程度推向了极致。
次句“滂霈一雨洗乾坤,肤寸而合山中云。”承接上一句的天气变化,用“滂霈一雨”来形容一场大雨的到来。这场雨不仅洗净了天地之间的尘埃,还让山中的云雾变得更加浓密。这里,诗人用“滂霈”一词来形容大雨的气势磅礴,用“肤寸而合”来形容雨后的山中云雾缭绕的景象。
第三句“又不见疾雷破山风助势,八表同昏天地闭。”继续描绘了雨后的景象。诗人用“疾雷破山风助势”来形容雷电交加、风雨交加的壮观景象,用“八表同昏天地闭”来形容整个世界都被雨水笼罩的景象。这里的描述充满了动感和力量。
第四句“峰头一抹敛归云,赫日当空鬼神避。”则进一步描绘了雨水过后的世界。诗人用“峰头一抹敛归云”来形容雨水刚刚停歇后,山间云雾逐渐散去的情景,用“赫日当空鬼神避”来形容阳光普照大地,连鬼神都躲避不开的景象。这里的描述既有动态的美,也有静态的美。
最后一句“只今岁杪雪霜馀,得向岩前自卷舒。等闲且伴幽人宿,明日春回须雨足。”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以“岁杪”为切入点,回顾了一年中的美好时光。他提到虽然现在的冬天已经结束,但仍有残留的雪和霜。然后,诗人邀请幽居者一起在岩石前享受大自然的美景。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希望春天能够有足够的雨水,让大地焕发生机。
整首诗通过描绘夏日的炎热、大雨的壮观、雨后的景象以及冬去春来的期盼等方式,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哲思: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雨,都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