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载相违一日过,巷无车迹有樵歌。
因嗟世上深危证,合住山中养太和。
蔓草不知春事去,梅花曾识岁寒多。
予今问道三千里,白发双亲可奈何。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注释:
- 五载相违一日过:这一句描述了诗人与徐左司五年未见的情景。”五载”指的是五年的时间,”相违”则表达了双方的离别。而”一日过”则表示尽管时间过去了一天,但仍然感到时光飞逝。
- 巷无车迹有樵歌:这句诗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场景。”巷无车迹”意味着街道上没有车辆的痕迹,”有樵歌”则是指耳边传来的樵夫的歌声。这两句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寥的氛围。
- 因嗟世上深危证: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险恶的感叹。”因嗟”是叹息的意思,”世上深危证”则是说世间充满了危险和危机。这里的”深危”可以理解为深刻的危险,”证”则可能指的是证据或证明。
- 合住山中养太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喜爱。”合住山中”指的是居住在山中,”养太和”则是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和谐。这里的”养太和”可以理解为培养和维护内在的平和与和谐。
- 蔓草不知春事去:这句诗通过对比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蔓草”通常用来比喻柔弱或无知的事物,”不知春事去”则是指它们并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这里的”春事去”可以理解为春天的结束或消逝。
- 梅花曾识岁寒多:这句诗通过对冬天梅花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梅花”通常在冬天盛开,而”曾识岁寒多”则是说梅花曾在寒冷的冬天中盛开,这暗示着坚韧和不屈的精神。这里的”岁寒”可以理解为冬天或者严酷的环境,”多”则是强调其多次发生或频繁出现。
- 予今问道三千里: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的向往和探索的愿望。”问”可以理解为询问或探索的意思,”道”则可以指代道路或道理。这里的”三千里”则是指遥远的距离,表明诗人想要跨越千山万水去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 白发双亲可奈何: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亲情的珍视和无奈的情感。”白发双亲”指的是年迈的父母,”可奈何”则是表示无法改变或无法应对的意思。这里的”可奈何”可以理解为没有办法或无能为力。
《呈径畈徐左司》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绘、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