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出守腰铜虎,东第归来上濯龙。
四姓礼容均马邓,三刀形胜梦巴賨。
军中乐事随谈笑,徼外威声待指纵。
壮岁勋名当自致,舅家恩泽不成封。
【注】成都:今四川成都市,唐时为蜀郡。使君:指节度使、刺史一类的高级地方官。
铜虎:铜铸制的虎形仪仗。濯龙:濯水,在今重庆市北。巴賨:巴地和賨族(今四川东部及贵州一带少数民族)。三刀:指三把利刃,即“三刀”是“刀”“剑”“弓”。四姓:指高氏、张氏、赵氏、李氏。马邓:指成都附近马岭山一带。巴賨:指川西一带少数民族地区。
徼外:边境之外。指四川西南边境。指边远的地方。指四川西南地区。舅家:指诗人的哥哥。恩泽:恩典,恩德。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写于唐宪宗元和七年(812)春,当时,作者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正在赴成都途中。
首联写高士敦出守成都后,回朝复命的情景。成都为唐朝的都城,而蜀郡又为成都属县。所以称“成都”。腰铜虎,指铜制的虎形仪仗,古代用作仪仗或仪卫之用。上濯龙,指濯水,在今重庆北碚区,是大江的一条支流。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九十九载:“濯水,一名龙溪。”故称濯龙。
颔联写成都的风俗民情。成都四周有马岭山等名胜古迹。而当地的人民以豪爽著称。高士敦归朝后,成都人民也以豪爽热情欢迎他的归来。
颈联写成都人民的好客之情。成都地处边远的川西南地区,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当地人民热情好客,盛情招待他,希望他能留下做官。
尾联写他对前途的展望。壮岁当自致,意谓自己正当壮年之时应当取得功名,实现抱负;舅家恩泽不成封,意思是说,自己的父母都是普通百姓,不可能受到朝廷的厚待,因此不能像舅舅一样享受荣华富贵。
全诗语言平实自然,感情真挚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