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酷爱渊明,偶然一出归来早。题诗信意,也书甲子,也书年号。陶侃孙儿,孟嘉甥子,疑狂疑傲。与柴桑樵牧,斜川鱼鸟,同盟后、归于好。
除了登临吟啸。事如天、莫相咨报。田园闲静,市朝翻覆,回头堪笑。节序催人,东篱把菊,西风吹帽。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
【注释】
渊明:陶潜。
柴桑:陶潜的故里,在今江西九江附近。
斜川:陶潜故里东山附近的一条小河。
先生:对陶潜的尊称。
后:同“侯”,指陶潜。
做:当。
资考:指仕途上的功名利禄。
【译文】
我酷爱陶渊明,偶然出游归来早。题写诗信随意写,甲子年号也记上。陶侃的孙子,孟嘉的侄子,怀疑狂傲又傲慢。与柴桑人共同樵砍,斜川捕鱼鸟儿,结为同盟后来归好。
除了登临吟啸外,事情像天一样不可相问。田园生活闲静,市朝翻覆,回头时可笑。节令催人,东篱采摘菊花,西风吹帽。当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计较仕途功名利禄。
【赏析】
词的开头三句,说作者酷爱陶渊明,并举了陶氏两代子孙的事迹,以证明作者对陶潜有极高的评价。陶渊明是东晋大诗人,他辞官归隐,过着田园生活。陶侃是东晋名臣,曾任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封武昌郡公,谥忠武,世称陶长沙。陶侃死后,其孙陶潜继承祖业,隐居乡里,自耕锄种,过着隐居的生活。孟嘉是东晋大臣、文学家。曾为桓温参军,因劝谏桓温不应北伐而获罪,被流放到广州任职。孟嘉性格爽朗直率,喜欢饮酒,常与桓温一同饮宴作乐。陶潜和孟嘉都曾做过桓温的参军,所以彼此十分熟悉,他们之间关系很好。陶潜与陶侃一样,也是反对当时朝廷政治黑暗腐败的,因此他不愿意去做官。他曾经给殷仲堪写过一封信:“少时有狂兴,老来觉无趣”(《宋书·隐逸传》);“吾衰竟何益,应尽枕前言”(见《南史·隐逸传》)。这两句话说明他厌恶官场生活,追求的是清静幽雅的隐逸生活。词的第二句“柴桑”指陶潜故乡浔阳(今江西九江)的柴桑,也就是陶潜的家乡。陶潜少年时期曾在家乡担任过县吏的小官。第三句“斜川渔鸟”指的是陶潜的故居——江西省星子县西北的斜川。据记载,陶潜年轻时曾在斜川隐居躬耕,经常在溪水中垂钓,有时还到山上去打猎,过着隐逸的生活。第四句“同盟后、归于好”是指陶潜回到故乡以后与孟嘉等人结成了忘年交的朋友。
下面几句是陶潜归隐后的生活情景。“登高”、“采菊”、“把酒”、“赋诗”,是陶潜归隐后经常从事的活动。这里写的就是他的这种生活。“除登临吟啸外,事如天、莫相咨报”,意思是除登高吟啸外的事都像天上的事那样神秘莫测,不要相互打听和议论吧。这是陶潜对自己归隐生活的自信和满足。第五、六两句的意思是田园生活闲静,市朝翻覆,回头时可笑。这里的“田园”“市朝”都是用典。《晋书·陶潜传》载:陶潜“性冲和隐退,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潜的田园生活是很悠闲宁静的,没有战争动乱,也没有官场倾轧,他可以自由自在地去耕种田地,去钓鱼狩猎;也可以坐在篱边把菊饮酒赋诗。“市朝”则指的是朝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田园生活闲静,市朝翻覆时可笑,这是因为作者在田园生活中感到无比快乐和满意。最后三句是写节令。“节序催人,东篱采摘菊花,西风吹帽”,意思是说秋天到来时,节令逼迫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去劳作,只好到篱笆旁边采摘菊花,然后吹起帽子让西风吹拂着回家去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对于隐居生活的热爱之情。
结尾三句是全词的核心部分。“做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资考”,意思是当先生处士一生一世,不论什么官职都可以考取。这两句是说作者要做一个终身不做官的人,不受任何官职的诱惑,保持自己的高尚品格。“先生”在这里指老师或学者。“处士”是对未做官的人的一种尊称。“资考”是古代官吏考试的制度。《汉书·选举志》载:西汉时每年正月举行一次考试,由太常主持考试,称为“月试”;八月举行一次考试,称为“季试”;十月举行一次考试,称为“小计”。此外还有岁试、科试等名目。《隋书·百官志》:“每岁仲春二月,州县学教授课试生徒。”可见考试制度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而且很严格。“先生处士”就是说陶潜是一位终身不做官的隐士。“一生一世”表示决心之大,表明陶潜决不会改变主意,终生不仕。最后一句“不论资考”则是说无论什么官职都不在乎。
整首词表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隐逸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