鬳斋不是凡人,海山仙圣知来处。清英融结,佩瑶台月,饮金茎露。翰墨流行,禁中有本,御前停箸。向弘文馆里,薰风殿上,亲属和、微凉句。
已被昭阳人妒。更那堪、鼎成龙去。曾传宝苑,曾将玉杵,付长生兔。地覆天翻,河清海浅,朱颜常驻。算给扶朝者,临雍拜者,下梢须做。
【诗词原文】
騕𬨋斋不是凡人,海山仙圣知来处。清英融结,佩瑶台月,饮金茎露。翰墨流行,禁中有本,御前停箸。向弘文馆里,薰风殿上,亲属和、微凉句。
已被昭阳人妒。更那堪、鼎成龙去。曾传宝苑,曾将玉杵,付长生兔。地覆天翻,河清海浅,朱颜常驻。算给扶朝者,临雍拜者,下梢须做。
【注释】
騕(fān)𬨋斋:车驾的行宫。
海山仙圣:天上神仙。
清英融结:比喻文章清丽优美。融结:融合聚集。
佩瑶台月:佩带天上的美玉。传说月中有蟾蜍,故称“蟾”。
金茎露:金制的承露盘。
翰墨:翰,笔杆;墨,笔尖。指文笔。
熏风殿:皇帝读书的地方,也称为“御书殿”。
昭阳人:唐玄宗贵妃杨玉环的别称。
宝苑:传说中的神仙居所。
长生:长生不老。
地覆天翻:天地颠倒,山河破碎。比喻时局或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河清海浅:黄河水清,大海水浅,都是太平之兆。比喻政治清明。
给:赠送。这里用“给”代替“赐”字。
扶朝者:辅佐帝王的人。
雍:周代都城名。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
【赏析】
此词为作者于大历年间任集贤学士时的所作。《旧唐书.文苑传》云:“李峤,字玄晖,相州内黄人也。……举进士,补太子校书。”又《全唐诗》卷二六五录其诗三首,皆与集贤学士有关,当为集贤侍诏之作。
词中写景抒情,感慨系之,有感而发,有志未伸之情。上片写作者的才华及被赏识的情况。起句点明作者的身份和地位,“騕(fān)𬨋斋”是皇帝的车驾行宫,“海山仙圣”指天上的神仙,作者以仙人自居,说明自己有非凡的才能。“清英融结”,形容诗文之美如玉液琼浆般晶莹剔透;“佩瑶台月”,指诗文之美如明月高悬天际;“饮金茎露”,形容诗文之美如甘露滋润心田。接下来两句赞美了作者的才华得到了皇帝的赏识。“翰墨流行”,指文学创作繁荣昌盛;“御前停箸”,比喻皇帝对作者的诗文赞赏不已。这两句既表现了作者的才学,也流露出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忧虑。
下片写作者的遭遇和感慨。“已”字一转,表明自己已经受到了皇帝的赏识,但却遭到同辈文人的嫉妒。“昭阳人妒”中的“昭阳”,指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别称。“更那堪”,意为更加难以忍受;“鼎成龙去”,比喻自己的才能被嫉妒者夺走。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被嫉者的深深忧虑和无奈之情。“曾传宝苑”四句,则描述了自己曾经被派到皇宫中担任官职的经历。“曾传宝苑”,指曾在皇宫中负责管理珍宝;“曾将玉杵”,比喻自己在皇宫中担任重要的职务;“付长生兔”,指将美好的愿景托付给长生不老的兔子;“地覆天翻,河清海浅”,比喻时局或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望。这几句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的经历的回忆和感慨,也体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信心。
整首词通过描绘作者的才华得到皇上赏识、但被嫉者妒忌以及自己在皇宫中担任重要职务的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以及对朝廷现状的忧虑和期待。同时,通过对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的引用,增强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