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莫作贾胡留,雨意垂垂未肯休。
不惮征衫有微湿,只愁平地又横流。
行人自厌冲泥苦,野老方当得意秋。
倦仆如何致千里,登天徒笑传鸣鸠。
绣川道中
伏波莫作贾胡留,雨意垂垂未肯休。
不惮征衫有微湿,只愁平地又横流。
行人自厌冲泥苦,野老方当得意秋。
倦仆如何致千里,登天徒笑传鸣鸠。
【注释】
伏波:指汉代名将马援(字伏波)。
贾胡:商人。
垂垂:将要。
惮:害怕,畏惧。
平地:平坦的地方。
冲泥:冒雨行进。
方:正,正是。
倦仆:疲倦的马匹。
登天:比喻极高或极高。
徒:白白。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马援在汉世以刚勇闻名,他平定了交趾,击破西夷,南征北战,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一生却未能封侯,死后也无人祭奠。诗人借咏马援之死来抒发自己对功业未就的悲愤不平之感。全诗语言通俗,风格质朴,意境开阔。
第一联:“伏波莫作贾胡留”,意思是说马援不要像那些商贾那样贪恋财物而留在当地。“伏波”即指东汉初年著名的军事家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援曾随光武帝刘秀征战南北,屡立战功,但因功高震主,被免官闲居。后来,刘秀命他到交趾去镇压叛乱,他在途经长沙时,听说当地郡守王遵为人奸滑,便决定不从其请,于是写下《报袁宏书》一文,表明自己“伏波”的身份,告诫王遵不得贪求财物。这联的意思是说:不要贪图钱财而留恋于一个地区。“贾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商人,马援不愿做这样的人,表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雨意垂垂未肯休”,意思是说春雨绵绵,不肯停歇。“垂垂”,细长貌。“未肯休”,不肯停止的意思。这两句描写了一幅春雨欲止未止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愁绪和对春天美景的留恋,为下面抒情作铺垫。
第二联:“不惮征衫有微湿,只愁平地又横流。”意思是说不怕身上沾满雨水而担心雨水落到地面上又形成小河。“征衫”即外出打仗时的军装。“微湿”,衣服有些许水汽,但并不湿透。“平地又横流”,意思是说即使雨点落在地面,也不会成为河流,而是很快流走,不能成灾。这两句通过夸张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春雨不止的忧虑心情。诗人既不怕淋湿,又担心雨水泛滥成灾,可见其内心十分矛盾和焦虑。这一联既是对上句的承接与发展,也是全诗情感发展的高潮,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春雨不停带来的困扰的思考。
第三联:“行人自厌冲泥苦,野老方当得意秋。”意思是说行人因为雨打泥泞而感到痛苦,而山野老者则因为秋天的到来而感到欣慰和得意。“行人”即行者、旅人。“厌冲泥苦”,意思是说由于雨打泥泞而感到痛苦。“野老”,指山野中的老人。“得意秋”,意思是说因为秋高气爽而感到欣慰和得意。这两句描写了两种不同的情境。一方面,行人因为雨水而苦恼;另一方面,山野老人却因为秋日的凉爽而感到满足和喜悦。这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诗人既对春雨不停感到担忧和烦恼,又对秋天的到来感到欣慰和喜悦,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第四联:“倦仆如何致千里,登天徒笑传鸣鸠。”意思是说疲惫的马匹如何才能到达千里之外?它空有翅膀却只能嘲笑天空中飞得更高的黄鹂。“倦仆”,指疲惫的马。“致”是达到的意思。“登天”比喻极高或极高,此处指鸟飞得很高。“徒笑”,徒然一笑的意思。鸣鸠,即斑鸠,传说中能呼晴雨、知时节的禽鸟。这联通过对鸟儿飞翔的高度的比较,讽刺了诗人自己的处境和抱负都难以实现,只能徒然一笑而已。最后一句以鸣鸠比己,既写出了自己处境之卑下,又写出了诗人的无奈和愤懑之情。这两句是本诗的结尾,也是情感升华的地方。诗人通过对鸟儿飞翔高度的比较,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愤慨之情。同时,这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生活哲理的深刻领悟。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诗。马援在汉世以刚勇闻名,他平定了交趾,击破西夷,南征北战,为汉朝立下赫赫战功。但他一生却未能封侯,死后也无人祭奠。诗人借咏马援之死来抒发自己对功业未就的悲愤不平之感。全诗语言通俗,风格质朴,意境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