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文价重神京,游宦还闻政有声。
南省但推韩吏部,北方犹问赵先生。
人传殿上三千牍,上喜胸中十万兵。
暂辍望郎分帅阃,淮南草木更知名。
诗句释义
1 “少年文价重神京”:这句话意味着赵子固在年轻时就因其文学才华而备受推崇,他的文学成就在京城(北京)被视为贵重。这里的“文价重”强调了他在文坛的声望和价值。
“游宦还闻政有声”:虽然赵子固已离开京城,但他的政论或政绩仍然受到关注。这表明他的政见或行政能力得到了认可,尽管他可能不再直接参与政治活动。
“南省但推韩吏部”:这里的“南省”指的是宋朝的南渡后的政治中心——南宋。而“韩吏部”则是指韩世忠,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以其军事才能著称。这一句表明赵子固在政治上的地位与韩世忠相当,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过之而无不及。
“北方犹问赵先生”:尽管已经不在朝廷任职,但在北方地区,人们仍然对他保持着敬意,询问他的近况。这可能是因为赵子固在北方也有很高的声望,或者是因为他在北方的治理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人传殿上三千牍”:这里的“殿上”指的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即皇宫。而“三千牍”可能指的是他提交给皇帝的报告或奏章数量之多,反映了他工作的繁忙程度。
“上喜胸中十万兵”:这句话中的“上”指的是皇帝,而“十万兵”则形象地描述了皇帝对赵子固的赞赏之情。这可能是因为赵子固的政论或政策得到了皇帝的认可,使得皇帝对他的工作能力感到满意。
“暂辍望郎分帅阃”:这里的“暂辍”意味着暂时停止,而“郎”可能是指官员,如节度使。这句话暗示赵子固被暂时调离了他的职位,可能去到边远地方担任要职。
“淮南草木更知名”:淮南地区在历史上以农业生产闻名,这里的“草木”可能指的是农民或农田。这句话表明由于赵子固的治理,淮南地区的农业得到了改善,农民的生活更加安定,因此他在当地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译文
你年轻的时候文才出众,在京城(北京)享有崇高的名声;虽然你离开了京城,但你的政治见解仍受关注。京城南边的人们只推举韩世忠为吏部尚书,北方的人还在打听你的名号。人们传说你在殿上递交了三万份公文,皇上高兴得心中充满了对十万兵马的想象。现在你暂时停止了官职,被派遣去统领一方,淮南的草木因为你而变得更加知名。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赞颂赵子固的文才和政治成就,表达了对其离去的不舍和对他的赞誉。诗人通过对赵子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经历的描述,展现了他对这位朋友的深厚情谊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感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赞美,也有对历史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