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镜翛然澹似僧,悠悠观化寄枯藤。
云来云去闲舒卷,花落花开小废兴。
吹笛强呼从百里,种瓜清隐学东陵。
野人知有观书癖,远饷松肪续夜灯。
【注释】
花时留郡归已初夏即事六首:诗人自谓“我亦爱山中”,在《题张寺壁》一诗中说:“山中何所似,石室松窗里。”此诗即是他在山中的生活写照,因是“即事”之作,故以“即事”为题。
心镜:指心境像明净的镜子一样。翛然:超脱的样子。澹:淡薄。僧:出家的人。寄枯藤:寄托在枯藤上。
云来云去闲舒卷:形容飘忽不定的白云。闲舒卷:悠闲地舒展开。
小废兴:指对世事的漠视与超逸。兴:兴致,兴趣。
吹笛强呼从百里:指自己吹着笛子,远远地招呼着别人跟自己去山中游赏。从:顺从,随顺。百里:一里路,泛指很长的路。
种瓜清隐学东陵:种瓜于清幽之处,效仿隐居之人。东陵:东陵人,指隐居在洛阳东边的隐士们。
野人:山野之人,指作者自己。
松肪:即松脂,用松木油脂制成的灯炷。续夜灯:点起松脂灯继续读书。
赏析:
这是组诗中的第六篇。《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这首诗说:“其诗风高韵古,有‘心镜’、‘云来云去闲舒卷’之语,颇得禅意。”所谓“禅意”,是指诗中所表现的一种清高旷达、超脱世俗的情怀。
“心镜”句:意思是说心境如同明亮的镜子一般,超脱而宁静;又如出家的僧人一样,超脱尘世,不为物欲所动。“悠悠观化”:意指诗人悠然自在,不问世事,只是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变化。“寄枯藤”:寄托在自然界的事物上,即把心灵寄托在自然的万物上。
第二联进一步描写诗人的心境和生活。“云来云去闲舒卷”,意思是说云彩飘来飘去,悠闲地舒展开又卷起来,形象描绘了云彩变幻无常的景象,也比喻人生多变。“小废兴”,指对世事的漠视与超逸。“兴”在这里是兴致、兴趣的意思。“悠悠观化寄枯藤”,意思是说诗人悠游自在地观察着世间万物,寄托在枯藤之上。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生活情趣。“吹笛强呼从百里”,意思是说诗人吹起笛子招呼着别人跟他一起去山中游玩。“从百里”,泛指很远的地方。“种瓜清隐学东陵”,意思是种些瓜果在清幽的地方,学习隐居之人的做法。
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野人知有观书癖”,意思是山野之人知道有爱好读书的习惯。“远饷松肪续夜灯”,意思是远道送松脂来点亮夜灯继续读书。“远饷”的意思是送,“饷”,这里指赠送,馈赠,引申为供给。
整首诗歌表现了诗人在山中的生活情趣和对知识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