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上花藤络树身,傍湖鸥鸟识游人。
两京寂寞有前哲,一榻风流无后尘。
史牒不名为隐逸,公心岂自少经纶。
卷藏独向兹丘老,岁岁祠前荷芰春。
孺子亭
湖上花藤络树身,傍湖鸥鸟识游人。
两京寂寞有前哲,一榻风流无后尘。
史牒不名为隐逸,公心岂自少经纶。
卷藏独向兹丘老,岁岁祠前荷芰春。
译文:
孺子亭
湖畔的花藤缠绕着树木的身躯,傍湖的鸥鸟认识来游玩的人们。
两京(洛阳和长安)的寂寞有前代的贤明之君,一个舒适的小床没有后人效仿的足迹。
史书里没有记载他的名字叫做隐居的人,他的公心难道是天生少有的经纶之才?
独自把卷轴藏在这块山丘之中,每年春天都在祠堂前欣赏荷叶荷花。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孺子亭的景色与诗人的感受,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
首句“湖上花藤络树身”,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孺子亭周围的美丽景色,湖水、花藤、树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美好的画面。
第二句“傍湖鸥鸟识游人”,则通过鸟儿对游客的辨识,表达了诗人对于人间烟火气息的向往和留恋。
第三句“两京寂寞有前哲,一榻风流无后尘”,则是在赞美历史上的贤明之君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个人修养和道德操守的追求。诗人认为,只有那些具备高尚品德和卓越才能的人才能够成为前代贤明之君。而那些只注重物质享受、不注重内心修养的人则无法超越前人。
第四句“史牒不名为隐逸,公心岂自少经纶”,则是在强调历史文献中对于隐居生活的描述往往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隐者应该具备公心和经世济民的能力。诗人认为,真正的隐士应该是那种既有高尚品德又有丰富学识的人,他们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五句“卷藏独向兹丘老,岁岁祠前荷芰春”,则是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隐居生活方式的喜爱和向往。他认为,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同时也能够享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这首诗通过对孺子亭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和道德的思考和感悟。